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一、古陶瓷銘文款識起源

中國是陶瓷古國,一萬年前華夏先民已經創造性地製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時代,創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生產出了紅陶、灰陶、白陶、黑陶以及彩陶、彩繪陶。商周以後,許多陶器上不僅有紋飾精美的藝術品,而且上面還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符號,出現了最早的銘文款識。比如三星堆出土的陶片上的文字符號至今無人辨識。

隨著青銅器的出現,在鼎彝禮器上刻鑄銘文的現象更為普遍。於是便出現了“銘”這種記述性的文體,將“銘”刻記於青銅器上,表達稱頌和警示之義,同時出現了“款識”這個詞彙。款識就是刻於鼎彝上的文字。如若細化,款是陰文字凹入者,識是陽文字凸出者。總之,款識即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如果說青銅器的使用僅限於國君和貴族,那麼原始青瓷的出現則彌補了當時青銅原料和冶煉技術的不足,青瓷的生產和使用開始走向社會的各個層面。青瓷模仿青銅器的器型和紋飾也留下了許多銘文款識,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漢魏六朝到唐宋,瓷器燒造形成了“南青北自”的局面,釉下彩的出現,瓷器生產的增加,紋飾和款識也更為豐富多彩。特別是到了元、明、清時代,青花瓷的出現和大量生產,在世界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白地青花幽倩典雅,繪畫書法熔為一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派和風格,繪畫內容、銘文款識更是百花齊放,受到國內外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愛。本文所著重探求的正是青花瓷上的銘文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二、銘文款識出現在陶瓷上的功用

銘文款識出現在陶瓷上,最初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符號,後來漸漸發展為記載製作該器物的時代、地域,或者是器物的編號、工匠的姓氏等,再後來銘文內容更為豐富,作為紀年、宮室、官府、堂齋、作坊等的標記,以致文字越來越多,吉祥用語、名人的詩詞歌賦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刻寫在陶瓷上者。漢文字、少數民族文字和外國文字在陶瓷上都先後出現了。在一些民窯產品上,還出現了最古老的廣告瀏。有些款識不僅作為一種陶瓷上的附屬物,而且以文字組成了一種裝飾,也有以圖案代文字的款識,就更具有裝飾效果。這也為不同時代、不同器物、不同窯口的陶瓷產品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其中銘文款識是最重要的烙印。在考古學上,陶瓷上的銘文款識是重要的斷代依據,是瞭解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以及政治、文化、藝術、工藝、民俗等的重要參照物。在今天也是我們研究中國物質文明發展史的重要內容。就陶瓷鑑賞本身而言,銘文款識是鑑定古代陶瓷時代、窯口以及辨識真偽的重要根據之一。專家學者們正是通過對各個時代器物上不同款識銘文的內容、書法、結字、書體的特徵,結合燒造工藝、胎釉、紋飾等不同特點,綜合進行古陶瓷鑑定的。所以,古陶瓷上的銘文款識,不僅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所重視,更為古陶瓷鑑定家、收藏家乃至書法家所重視。

三、銘文款識內容及分類

古陶瓷上的銘文款識歷史悠久,紛繁複雜,本文重點研究元、明、清時期用青花鈷料所書寫的銘文款識資料。根據青花銘款在瓷器上題寫的內容和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姑且分為紀年款、堂齋款、宮室款、王府款、人名款、吉言款、詩文款、圖案款、供奉款、廣告款、寄託款、仿印款等十餘類,並分門別類加以探討。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一)紀年銘款

紀年銘款是表明該件瓷器燒製年代的標誌性銘款,是考古和文物鑑定中對古瓷斷代的重要依據。具體可細分為四種標識法:

1、帝號年款。專以皇帝年號為紀年的銘款,元代“至元”青花款為早期紀年款。以後“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同治年制”等等紀年青花款大量出現。瓷器燒造時間可精確到朝代和執政皇帝統治時期的幾年到幾十年之內。

2、干支紀年。用中國特有的天干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與地支十二個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兩相疊,六十年一個“甲子”,週而復始的紀年,來標識瓷器製作年代。這種方法可將制瓷時間精確到歷史上的哪一年。如“乙已年制”、“大清丙午年制”等。

3、朝代年款。這種紀年只書寫朝代,不寫皇帝年號,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等,時間範圍跨度較大。這類銘款多書寫於民窯瓷器上,窯工只知身處什麼朝代,並不清楚改朝換代的情況,不清楚什麼皇帝“駕崩”或即位,乾脆只寫朝代紀年,大體不會出錯。

4、隨意年款。這種年款不是刻意標明該瓷器製作的年代,而是表示私人定製、佛前供奉、詩文題字的時間,所以隨意性較大,可以將朝代、帝號、干支、月日雜題於一起。如“祟禎丙子科置”、“萬曆丁丑年造”、“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秋月吉立”等等。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二)堂齋銘款

堂齋款多為古代達官貴人、知識分子專以自己宅第中的廳堂、書齋之名訂燒的瓷器上的銘款。這種銘款是考證瓷器所屬主人身份的一種依據。從日前掌握的資料看,明嘉靖以後,在民窯青花瓷器上出現以私人堂齋銘訂燒的瓷器。如明代的松柏草堂、芝蘭室、青蘿館、叢菊齋、雨香齋、白玉齋、博古齋等等。清代的堂齋款更為流行。堂齋銘款的出現,不僅有民窯青花,也有官窯青花。較有名者如中和堂、吉慶堂、慎德堂、退思堂、百花齋、玉蘭齋、容齋、大雅齋、天祿書齋、杏林軒、彩雲軒、水雲居、竹石居、文山閣、雲蒼閣、古香書屋、浴硯書屋、文石山房、九畹山房、椒聲館、妙香館、萃文苑、聽松廬、掛月山莊、百福樓、東略園等等。

(三)宮室銘款

多為官窯或官搭民燒窯,為皇宮和皇家園林燒製的青花瓷專用品上的銘款。如青花銘款“養和堂”、“澹寧堂”,為圓明園的養和堂、澹寧堂陳設器:“體和殿”、“儲秀宮”、“長春宮”,“樂壽堂”、“華滋堂”等皆為清代皇宮的宮殿名下的專用瓷器銘文。

(四)王府銘款

為皇宮專門機構和王公貴族在窯廠訂燒的瓷器上的銘款。其中有官窯也有民窯。這種銘款在宋元時期即已出現,如宋代定窯的“尚藥局”、“尚食局”、“五王府”;元代的“樞府”等。到明清時期王府訂燒陳設瓷、日用瓷之風更盛。在器底常用鈷藍楷書寫“×府佳器”、“×府上用”、“×府造用”、“×府置用”、“×衙記”等。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五)人名銘款

這類銘款可分為:陶瓷作坊主人、陶工人名;督陶官員名;訂燒者姓名。第三類銘款多與其他款識結合使用,如為何事體××人供奉、××人供養之類。前兩類人名款明清以後出現較多。如正德“何玉清造”、嘉靖“陳守貴造”、清代“唐美敬制”等等。這類銘款的出現,使燒製瓷器的工匠和督陶官吏的姓氏保留了下來。這在當時有兩種作用:一為瓷業競爭,書寫自己的名字以保持自己的品牌不被人假冒;第二種體現了古瓷製作質量的責任制。

(六)吉言頌語銘款

陶瓷上的吉言頌語款可謂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在明清青花瓷器上更是普遍應用。以吉祥美好的言詞,書寫於器物之上,既是對幸福的祈求,也是一種書法的展示和瓷器的裝飾。比如常見的有“福”、“壽”、“喜”、“貴”、“寶”、“吉”等單字款;有“美器”、“玩玉”、“積善”、“雅玩”、“福德”等雙字款;最多的是四字吉言款,如:“金玉滿堂”、“天下太平”、“長命富貴”、“長春同慶”、“三元及第”、“萬福攸同”、“國泰民安”、“福山壽海”、“吉祥如意”等等。另外還有六字句、八字句等多字句的吉祥語。

(七)詩文銘款

用唐詩、宋詞、元曲和名人辭賦作為一種裝飾,書寫於瓷器上,讓人既可欣賞詩文內容,又可欣賞書法藝術。在唐代的長沙窯、宋元磁州窯瓷器上常用這種銘款進行裝飾。明清時期又有新的發展,詩句常作為青花山水和人物、花鳥紋飾的題字,使詩書畫融為一體,更具美感和藝術性。如青花花鳥畫中畫一片秋葉、靈石,上題“一葉得秋意”、“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青花山水紋飾上題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仕女人物紋飾上題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高足杯上題“人生百年長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等等。更有一些青花筆筒等瓷器,上邊書寫長篇的辭賦。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蘇軾的《赤壁賦》、王羲之的《蘭亭序》、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等。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八)圖案銘款

圖案銘款又稱之為花押、記號、花樣款,廣泛書寫於晚明到清代的民窯青花器物的底足部。這種非文字的圖紋作為標識,有兩個作用:一為該類瓷器製作作坊的特有標誌,別家切勿仿冒;二是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為更多的消費者所喜愛,因此,銷路更好。其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花押式款。具有漢人印章和元人花押特徵的獨創紋飾款。這種紋飾為方形或近似菱形,有邊框,內部以線條分割幾部分,分別以不同弧線、直線組成,除當時作坊內部人外,有一些今人已很難推測其內涵和寓意。

2、簡筆花鳥圖案紋飾。多以簡練的線條在器底繪以植物葉、壽桃、海棠、靈芝、蕉葉、蘭花等,動物風、鶴、鷺、兔、螭、龜等。

3、宗教寓意紋飾。這類標識是以道教和佛教的標誌物、常用物、吉祥物為內容,簡筆畫出,讓人一目瞭然。如道教標誌有八卦圖、太極圖,如八仙的手持物有芭蕉扇、寶劍、葫蘆、陰陽板、花籃、漁鼓、竹笛、荷花。佛教標誌物八吉祥及雜寶類物品,如法輪、法螺、寶蓋、寶蓮、寶傘、寶罐、雙魚、盤腸、方勝、犀角、珊瑚、鐘磬等。

4、以美好寓意吉祥如意之物作為紋飾。這方面有文物博古、筆錠如意、鳴風在竹、古鼎燻爐、花架盆景、琴棋書畫、銀錠雙錢、蝙蝠雲頭等。

5、似字非字的符號和變體篆書紋飾。

(九)供奉銘款

供奉銘款是宗教信徒為求神靈保佑施捨給道觀、寺廟中作為供奉器上的銘文。這種供奉器為訂燒之物,其上銘款宋代始現,元以後流行。銘文一般包括神靈名、施捨者姓名地址、施捨時間、供奉目的等。如供養於“觀音大士前”、“釋迦牟尼佛前”、“關王大帝前”及道教“金錄大醮壇”等。供養器物多為香爐、花瓶、燭臺等神前供奉之物。較為著名的典型供奉款為元至正十一年青花雲龍象耳瓶上的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北。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臺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祀,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拱”。所記供養人姓名、籍貫、鄉里、施捨物品及數量、施捨年月、供奉寺廟和神靈甚祥。

(十)廣告用語銘款

這是制瓷作坊主人為推銷自己的產品所書寫的宣傳文字。唐代長沙窯瓷品上開始出現,一般標銘為“張家”、“何家”、“吳家”、“杜家花枕”等姓氏記號,也有寫上廣告詞的:“丁大剛作瓶大好”、“鄭家小口,天下第一”,也有標上此器價目的“價錢冊文”。在明代民窯青花瓷上,竟有“此碗大好”的廣告語。

(十一)仿圖章印記銘款

明清時期,在瓷器底足上出現了印章式的銘款。“康熙御製”四字正方形,外粗內細雙框,字體為方正宋體字。到雍正時,又出現四字款“雍正年制”、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形成仿篆刻印章形式,而無邊框字體為鐵線篆。乾隆以後,這種篆刻款形式更多,而多無邊框。書法有的工整,有的較草率,較草者當為仿款。至於民窯偽託款則更草。嘉慶、道光皆有這種手寫的圖章式篆書銘款。這種篆刻形式款識的出現與當時文人書畫和篆刻學的興盛不無關係。其特點和作用十分明顯,就是不僅作為朝代年號標識,而且起到很好的書法裝飾作用。

(十二)偽託銘款

偽託款又叫寄託款、仿寫款,是在後朝代的器物上書寫前朝代的銘款,其中最常見的是景德鎮青花仿寫的紀年款。自明成化年以來,偽託款屢有所見,至今已有愈演愈烈之勢。偽託銘款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官仿官。皇宮貴族發思古之幽情,寄好古之心意。清代景德鎮官窯精心仿製前朝代的官窯精品,以作為自己陳設雅玩或賞賜之用,並非以獲得暴利為目的。所以對這類銘款稱之為寄託款也未嘗不可。二是民仿官或民仿民。民窯大量仿寫以前朝代的官窯款和民窯款,與社會上的收藏古玩之風日盛有關,目的是為增高其經濟價值,賣出好價錢。這類銘款可謂冒牌貨,故可稱之為偽託款。偽者,假也。偽託或寄託銘款的大量出現,在陶瓷領域造成一定混亂,給收藏和鑑別瓷器真假帶來很大的麻煩,給騙子蒙人也創造了機會。當然,民窯瓷器上的偽託款,字體潦草不規範,較易識別,而官仿官瓷器,不僅從器型、工藝、紋飾,而且銘款皆惟妙惟肖,就很難辨識。如果說古人仿寫前朝銘款還是以筆摹寫的話,現代仿品上銘款文字可採用高科技手段,更是以假亂真。

四、銘款文字形式類別

青花瓷銘款的文字形式最為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漢文字體、少數民族文字、外國文字三類。

(一)漢文字銘款。

在青花瓷上漢文字銘款佔主要地位,這是因為瓷器是中國發明的,青花瓷被譽為中國的“國瓷”,而且大部分是景德鎮生產的,景德鎮又是元、明、清官窯的所在地。漢文字在瓷上的書寫形式有各種書體,但仍以真、草、隸、篆居多。

1、真書銘款。真書又叫楷書。明清時期,楷書是瓷款的主要書體,特別是官窯紀年款,要求莊重大方。款字以唐楷為多,在清代同時使用宋體字。

2、草書銘款。和真書相比,草書在表現形式上更加靈動,筆墨酣暢,藝術性更強。在元末明初的青花瓷碗心常用草書寫以“福”、“壽”、“祿”等吉祥語。清代青花山水、花鳥、人物畫,有的用行草題字,這些草書款可作書法欣賞。

3、隸書銘款。在明初民窯青花瓷上,開始用隸書題寫銘款,有“福”、“祿”、“壽”等單字款。清代亦有用隸書入瓷款者。

4、篆書銘款。青花瓷上篆書款的使用自明永樂始,在壓手杯內心書以“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以後有宣德、弘治、萬曆等用篆字書寫紀年款: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各朝皆有以篆書入銘款的情況。

5、變體文字。少數地域性文字,由於應用範圍小,對這類文字,今人多不識。

(二)少數民族文字銘款。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又出現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歷史,故在瓷款銘文上留下少數民族文字是不足為奇的。在青花瓷上銘款,據現有資料看有以下幾種:

1、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聘任西藏喇嘛教僧人八思巴採用藏族字母所創制的拼音文字,於至元六年(1296年)始頒佈推行,僅用於官方文信上。由於難記難寫難拼,不夠成熟,難於表達思想,社會上仍然使用漢字。所以八思巴文沒能普遍應用,元亡後,也就不用了。在瓷器上作為款銘的則更為稀少。僅用於元龍泉模印款,少數青花瓷外底書寫八思巴文款,以作裝飾用。

2、蒙文。元代以後,明清時期在青花瓷上書寫的蒙古族文字。

3、滿文。1644年清代順治當朝以後,到康雍乾三朝成為盛世,也是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為了鞏固統治,籠絡漢人,所以一直使用漢字,滿文在官方文書上與漢文並用。故陶瓷上的銘款仍以漢文為主,滿文偶一為之。青花上使用滿文的銘款,多為滿人貴族訂燒,所以十分稀少。正因為少而顯得資料彌足珍貴。

4、藏文。青花瓷銘款上的藏文款,內容有佛經、六字真言等。多與宗教、寺廟相關。作為賞賜西藏王宮的官窯瓷器上,書寫有藏文。

(三)外國文字銘款

自元代以後,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興盛,外國商人到中國訂燒瓷器,或由於中國商船進行海外貿易的情況不斷增加,為適應國外的需求,在青花瓷器上書寫外文的情況逐漸增多。

1、阿拉伯(波斯文)文銘款。從明代早期始,中國的回族商人到阿拉伯(波斯)地區經商,阿拉伯商人到中國內地貿易,瓷器是一大宗輸出商品。根據阿拉伯民族和宗教的需求喜好製作的瓷器,特別是以阿拉伯文書寫銘文的青花瓷大受歡迎。其中正德年的青花瓷上,銘寫古蘭經文、經旬的瓷器更為典型。

2、藍查文。藍查文是古印度文字,梵文是在它的基礎上創制的,明代青花上始書,清代亦有少數官窯器上書寫藍查文。

3、梵文。梵文是佛教書寫經文或咒語的文字。明、清皇帝篤信佛教,故在青花瓷上多有反映。

4、其他國家文字銘款。明清之際隨著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增多,為適應歐洲市場需求,或按客戶訂燒要求,在青花瓷上書寫西洋一些國家文字的銘款也隨之多起來。這些出口瓷在國內發現較少,主要為國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

五、銘文款識的裝飾

陶瓷的銘文,最早是文字符號,然後是單字、雙字,刻畫在器物的外壁上,比較簡單,無需什麼裝飾。隨著陶瓷器型的增多、工藝水平的提高、審美情趣的提升、書法藝術的大眾化,對陶瓷銘款也出現了裝飾性的美化。

(一)銘款書寫於紋飾之中

書畫合一,如明永樂壓手杯,碗心是獅子繡球,“永樂年制”四個小字便寫於繡球上。“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有些寫於器壁花卉紋飾的間隙上方,作為紋飾的一部分,更具裝飾效果。

(二)器心雙圈或單圈裝飾

自明早期起,青花瓷紀年款多書寫於器物內心或底足內。紀年銘款官窯多用雙圈,民窯有的單圈圍之。這種裝飾最為規範常見,一直到清末。

(三)方框裝飾

自成化始,紀年款出現方框裝飾。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銘豎排兩行,每行三字,外用雙線框圍之,如同印章,有正方形、長方形之分。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清末。特別是雍正仿成化款,多用此格式。

(四)文字相圍作裝飾

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萬曆等朝青花瓷上,碗心或底足上紀年銘或吉言款四周,常用梵文或阿拉伯文之宗教經典真言圍之,稱為“梵文棒字”。這可能與信奉佛教、伊斯蘭教者在飯前誦經的習俗有關。既實用,又有裝飾效果。

(五)銘款的其它裝飾

1、在青花紋飾開光中書寫“萬壽無疆”、“三元及第”等吉祥用語。

2、運用古錢形式書寫銘款。

3、銘款四周,圍以回紋、蓮瓣、纏枝花紋等紋飾。

4、用樹枝編成文字,如松樹編成“壽”字等。

5、以花卉紋飾托起銘款等。

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居仁堂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梅花館制真品款識

福建會館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光緒年制真品款識 民國元年制真品款識

中華共和元年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洪憲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徐瑞麟堂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靜遠堂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光緒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嘉慶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識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銘文款識鑑賞:官窯民窯


藝術品企業洽購,金融質押,大型拍賣,私下洽購

徵集要求:

1 瓷器類:中國各代官窯及民窯瓷器等

2 玉器類: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黃、雞血石等

3 雜項類:竹木牙雕、文房四寶、古傢俱、金銀器、青銅器等

4 書畫類:國內外歷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作品、古書籍等

承諾:藏品沒問題,有價值的確保百分百成交,信譽擔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