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田轩 《创新的资本逻辑》 读书分享会

约3600字

田轩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金融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兼任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咨询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创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和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田轩加入清华大学前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执教,获聘终身正教授和Mary Jane Geyer Cain讲席教授研究员。

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十年磨一剑”,《创新的资本逻辑》一书基于田轩的经典课程“金融高级问题前沿研究”、主要观点和结论均来自于发表在国际顶级金融和经济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是田轩历经十年研究金融与企业创新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框架体系,分别从微观企业、中观市场、宏观制度层面,探讨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风险投资、敌意收购者、做空者、政府、银行、对冲基金、金融分析师、国外机构投资者……这些跨越资本与商业市场的重要角色在书中一一登场,展示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与合作,以及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读者受众,田轩还悉心给予了阅读指点:“对于不熟悉相关学术术语和文献的普通读者,可以重点阅读每章的研究背景、案例讨论、分析结论和在中国场景的运用。对于专业人士和学者,可以更多的关注每章的逻辑阐述、假说推导和技术细节。”

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读书分享会:《创新的资本逻辑》

地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3-300

议程:

14:30-15:00 签到入场

15:00-15:05 主持人开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助理教授 刘碧波

15:05-15:25 嘉宾分享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姜国华

15:25-16:15 主旨分享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金融学讲席教授 田轩

16:15-16:30 自由讨论、赠书环节

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读书会报名通道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

一进入报名一





我院讲席教授田轩新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将举行读书分享会|活动报名

《创新的资本逻辑》

序言

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本不是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从童年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钢琴家。从五岁开始习琴,每周二下午去中央音乐学院琴房见我的钢琴老师是小学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不过后来因为手掌不够大,手指不够修长,我又改学习演奏小号,仍然继续着我的音乐家梦想。在一次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失败的尝试后,我“被迫”走上了一名13岁普通少年常规的求学之路:上中学,考大学直至出国留学。

即使在2001年北大毕业后出国留学,我也从没有想过要在大学做教授搞学术研究。那时的想法很简单:从小一直在北京生活,我想出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而申请读博士是当时获得美国签证最现实也是最便捷的途径。我跟着同学们一起,申请了二十几个美国大学的博士项目,虽历经波折,但很幸运最终拿到了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offer,远涉重洋赴美求学。后辗转到位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学院,继续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

之前稀里糊涂的以为攻读博士学位就是读更难的书、做更难的题,考更难的试,很快就发现我对博士的理解是错误的。博士的训练是一名学生从知识的消费者(学习知识)变成知识的创造者(发现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变是攻读博士学位中最“惊险的一跃”。在有如炼狱般的蜕变中,无数优秀且聪明的同学虽然可以迅速的理解各种概念、定理,甚至可以在考试中轻松的得到满分,但当他们自己要“创造”知识、发现一些新东西的时候,却无法逾越这个鸿沟,最后只能以ABD(All but Dissertation,特指完成了全部课程但是没有完成博士论文,所以也就没有学位的博士生候选人)的身份黯然退出。

可能是我的导师太善于“洗脑”了,我不断地被灌输博士的使命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而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是博士毕业后的“正途”。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对科研有了兴趣,开始找到了一些做学术的感觉,领会到了其中的美妙。随着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我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更加幸运的是,我收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的聘书,在而立之年成为了一名金融学助理教授,正式开始了我的学术生涯。

学者的学术研究很类似于本书的主题:企业的创新活动。它是一个对新现象、新问题、或者新数据背后本质的探索与发现。首先,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其次,在未知中保持凝视,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如果不够专注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恒心和韧性。真正的学术研究对于纵向的深度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推导、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稳健性的检验、其他可能假说的排除、最后结论的得出到论文的写作完成,整个过程非常漫长且枯燥。更可怕的是,这只是论文发表过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之后是在学术讲座和会议上反复地宣讲和反馈意见的收集、根据同行和审稿人的意见多次修改,直到最终被主编认可接受发表。这个过程短则两到三年,长则十年八年。这是一个极其充满挫败感的修炼过程,也是对一名学者恒心和韧性的考验。

自从我2008年博士毕业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除了研究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我一直专注于企业创新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如何运用金融手段去帮助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其实本身并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它在管理学、战略学里已经被很多学者研究过。我所做的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研究金融与技术创新这样一个交叉学科。记得最早是2009年3月份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到这个交叉领域,那时这一领域还基本是一片空白,大量的有趣且极为重要的课题尚未被研究和发掘。我像是误入所罗门宝藏的挖矿人,一头扎了进去,连续数年一直在这个领域里不断的挖掘而不能自拔。随着这个领域被主流金融学界的认可,我的研究成果也一篇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和我一起在金融与企业创新这个领域共同耕耘。我自己也很幸运地在36岁的时候被晋升为终身教授,两年之后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同时,本书也为企业创新的资本逻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它涵延了微观的企业层面上的要素,比如股票流动性、兼并收购、供应链等;中观的市场层面的要素,比如金融分析师、机构投资者和银行业等;以及宏观的国家层面的要素,比如金融市场的发展、政策不确定性和体制改革等。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这一框架可以为学者未来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以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创新激励的路径和机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本书也为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和参与者以及企业管理者在激励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参考方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资源配置效率,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金融要回归其本源,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使命;通过资本激励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助力经济增长,从而带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一良性循环,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必经之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谢我的太太。没有她20多年持续、无私、坚定的支持,我今天的一切皆无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