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abstract

“剋制”是否就是對治慾望的究竟法門?

keywords

王爾德;莊子;轉識成智;奧利佛·詹姆斯;王陽明

上期提到的人格結構模型

弗洛伊德將“本我”之慾

稱為生命的源泉

故“精神分析學”又名“精神動力學”

考察的是人生命與行為的動力來源

但將創造力的源泉簡單歸於“性本能”

也是其學說為後世詬病之所在

01

,

《肖遙遊》討論的所有話題

其實都有一個終極的指向

就是人的幸福

慾望與幸福關係密切

慾望與生俱來,原始而猛烈

所以王爾德才說:

除了誘惑,我什麼都能抵禦

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02

,

甚至,連愛情都只是慾望的美化

世上哪有什麼愛情?

壓根就是生殖衝動

是基因出於自身延續的本能驅使!

所以,若從生物學的角度

來看人類的行為

某些時候

其實還真跟動物沒有什麼兩樣

但愛情真的就只有動物本能嗎?

也不盡然,我想

唯有“索取”變成“付出”

“慾望”就能昇華為“愛”

03

,

是否可能

通過不斷滿足慾望來達到幸福?

因為這是人們最直覺

也是最通常應對的方式

——這個話題我們曾做過討論

正像,一個人的格局

可以通過修行來得到擴大

慾望假以放逸,也能遮天蔽日

04

,

借用莊子的話:

吾生有崖,而知無崖,

以有崖求無崖,殆哉矣!

這話原本是說知識無限

而生命是有限的

如果以有限之生命去追逐

無限的知識

那麼結果必然就是死翹翹

莊子是反對讀書嗎?當然不是!

而是說書本知識只是“知”

“知”和“智”是兩個層次

—佛學中就有類似“轉識成智”的說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

學歷高低絕不代表智慧高低

05

,

莊子的這段話

我們只需改一個字

也同樣的適用:

吾生有崖,而欲無崖

以有崖求無崖,殆哉矣!

06

,

英國心理學家奧利佛·詹姆斯

有一個重要的結論:

我們越是變得富有,就越是苦惱

他指出:英國50年代以來

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倍

但年輕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

卻也相應增長了大約4倍

這個數字即使不能證明其觀點

但卻能證偽其反命題

即“越富有,越快樂”的觀點不能成立

所以,企圖通過滿足慾望來獲得幸福

這顯然是一條不歸路

此所謂“慾壑難填”

07

,

如何對治慾望?

王陽明傳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說明了即使是修養高超之人

也一樣免不了受到慾望的困擾

這裡的重點,不是慾望如何產生?

而是觀其如何面對慾望?

初春時節,到處鬱鬱蔥蔥,心學大師王陽明就在這生機盎然的天地間,為他的弟子們講解心學。正津津有味時,一老農來求見。老農不是來聽課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筆買賣。

老農說,最近家裡財政狀況堪憂,很多地方需要現金。可悲的是,他沒有現金,所以決定將自己的一塊田地賣給王陽明。王陽明當即拒絕。他說:“君子應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農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買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憂,可將來怎麼辦?”

王陽明決定,借給老農所需要的現金,還款日期不限。老農感激涕零,拿著錢千恩萬謝地走了。

幾日後,王陽明和弟子們到山水間遊玩。在一處風景如畫之地,王陽明看向山凹處一塊田地,不禁讚歎道:“你們看,那裡面山背水,遠看如菩薩蓮花寶座,實在是風水寶地啊。”有弟子試探性地問道:“老師喜歡這塊田地?”

王陽明眉飛色舞:“怎能不喜歡?良知能知善惡,它告訴我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歡美色(如好‘好色’)一樣喜歡這塊田地。”隨即,王陽明臉色呈現出遺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該弟子笑道:“它理應是您的,只是您舍了。”

王陽明迷惑地看著該弟子。該弟子解釋道:“這塊田地就是幾日前那個來和您做買賣的老農的。他當初要賣給您的地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哎喲”了一聲,人人都能聽出他語氣裡的懊悔。可語音未落,王陽明馬上扼腕頓足,說道:“我怎麼會有這種想法?!”眾弟子茫然。

王陽明找了個地方坐下,緊閉雙眼,靜如枯木……許久,才睜開眼,看到弟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神態,他緩緩說道:“我剛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慾啊,欣喜的是,總算被我克掉了。” 眾弟子恍然大悟。

08

,

王陽明在這裡使用的就是

“為善去惡”的格物功夫

這就像外科手術

把病變的組織去除

“剋制”在這裡起到了效果

——但,“剋制”

是否就是對治慾望的究竟法門?

09

,

或許:

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

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能剋制的都不是慾望,能看破的就不叫紅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