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水滸傳》中最現實、最剛強的女性,無奈背了一生罵名

提起《水滸傳》中的女性,首先讓人想到的一定不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孫二孃這樣的女豪傑。而是潘金蓮。


但是潘金蓮在《水滸傳》中的情結,卻讓人只能看到一個“謀殺親夫”的惡毒女人的形象。但是作者施耐庵濃墨重彩的描繪潘金蓮,僅是為了凸顯武松的高達形象麼?個人認為事實上並非如此。

她本是《水滸傳》中最現實、最剛強的女性,無奈背了一生罵名

對於水滸傳來說,108位好漢,都稱得上是英雄,但是在當時所處的時代,女性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玩物。潘金蓮曾稱武大郎為“三寸丁谷樹皮”。但是前後來看,潘金蓮便是那個時代“最現實”的女人。

追尋自己的“感情自由”,不想委身於“權貴”,即便是嫁於武大,他也是忍了。這何嘗不稱得上是“剛強”呢?

她本是《水滸傳》中最現實、最剛強的女性,無奈背了一生罵名

所以,一棒子就打死“潘金蓮”,給她定型,是錯誤的。而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

她本是《水滸傳》中最現實、最剛強的女性,無奈背了一生罵名

事實上,潘金蓮代表的正是《水滸傳》全書中的一種人性,一種最普通的人性,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有了西門慶的出現,潘金蓮捨棄了武大郎,當武松出現,潘金蓮又捨棄了西門慶。

她本是《水滸傳》中最現實、最剛強的女性,無奈背了一生罵名

雖說,潘金蓮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對於當時的環境和人性來說,她卻是正確的。當她放棄大戶納妾的舉動後,她的內心一定是盼望著一位像武松這樣的英雄。然而事與願違,一樣的結果卻用了錯誤的選擇罷了。

潘金蓮不過是人性的一塊遮羞布,施耐庵貼上了這塊遮羞布,但是人卻更注意了羞,而沒有在意這塊布的意義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