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在蒙古草原常年的混戰當中,戰勝的一方往往會根據車輪的高度來決定戰敗者的命運。 在一般的征戰當中,草原有一個不成文但是大家一般都會遵守的約定,那就是不殺死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成吉思汗的部落,除了對有不共戴天殺父之仇的塔塔爾部進行了民族大屠殺以外,對其他的草原部落,政策都相對溫和。他甚至於還從這些部落當中,吸引了不少的人才為自己所用,其中哲別就是泰赤烏部的勇士,在征戰的過程當中,還曾經差一點射殺了成吉思汗。

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這裡的車輪是草原獨有的交通工具勒勒車的車輪。

那麼,勒勒車的車輪究竟有多高了?根據現代的測量,勒勒車的車輪長達一米四至一米五,相當於牛身的高度。

身高達到1.4米或者1.5米,也就相當於是初中二年級男生的身高了。

那麼,這也就相當於九年制義務教育範圍以內的兒童,基本都在不殺的範圍。

這在操作執行的過程當中,就一定包含著操作者自己的尺度,比方說,車輪的部分算不算高度?那可是十公分左右的差別。

並且,這基本上就算是一個內部規定,在征戰歐洲的時候,一旦遭到抵抗,屠城的時候,是沒有以這樣的規矩來核定是否屠殺的,在那樣的征戰中,只有所謂的工匠能夠活下來。

不殺兒童,可以說是草原帝國,在草原範圍內,實行的一種種族內部的最惠國待遇。

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有一部已經播放了一段時間的影片《成吉思汗十勇士》

其實這裡一定要分出正義與邪惡是沒有意義的,草原上的征戰,本質上都是弱肉強食。敵對雙方無論在精神還是道德上都沒有本質上的善或者的區別,大家都是為了求生存求發展,相互攻伐。

都是為了要設法擁有最好的牧場,擁有最好的女人,希望更多更好的繁衍後代。為了適應於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影片有些醜化敵對方,但敵對雙方的道德情操與立場,其實是差不多的。

那麼,大家為什麼會不殺兒童呢。

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如此嗜血的部落,為什麼會保護兒童呢?

其實,很簡單,這裡面也有利己的,符合社會學經濟學甚至遺傳學規律的原則。

一方面,失去了父母的兒童,可以作為奴隸而從事一定的生產勞動。於戰勝方有利。

另一方面,此一時,彼一時,今天你攻伐別人,你戰勝了。

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哪一天,天命不在自己這一邊,被別人偷襲,自己也有可能在睡夢中,莫名其妙的,腦袋就搬了家。

那麼在這個時候,自己的孩子如果說你能夠,被敵人養活,哪怕是,不再是作為自由人,至少自己的基因,也是在延續。於戰敗方有利。

所以這種規定也是在當年的戰爭環境下的一種納什均衡。是避免在過度征戰的過程當中亡族的一種約定。

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曾經是草原上特有的風景。

勒勒,是牧人趕車呵斥牲口的聲音。勒勒車,是蒙古族牧民的傳統交通工具。

勒勒車,古稱轆護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古老的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是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可以完全用樺木或者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

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

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車輞,將12副車輞連接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車自重約100斤,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勒勒車的特點為:車輪高大,結實耐用。勒勒車的車輪長達一米四至一米五,相當於牛身的高度。車輪較大,適於在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灘、白雪覆蓋的高原上長時間的行進。

除普通勒勒車外,蒙古族地區還有一些特製的、專用的勒勒車,如圍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車;安裝木櫃,用以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

嗜血的蒙古鐵騎為什麼不殺身高不及車輪的兒童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龐大的勒勒車隊都是由十幾輛甚至幾百輛車組成的,行駛時一輛輛排成很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裹的草原上,最前面的叫“忙豁侖”。為了不使車隊走散,每頭牛的犄角都用繩子相聯,最後一輛車拴有大鈴鐺,叮噹叮噹地響,以便使最前面的車能夠聽到。有趣的是,駕馭這隻浩蕩隊伍的竟然只是一人,有時是幾十輛車子行至百里。

勒勒車講究的就是簡單實用,可以用來拉蒙古包、拉灶具、拉人。可是,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矯健的馬跑得飛快,為什麼不用馬拉勒勒車呢?在大草原上,用牛拉車比馬有優勢。由於牛走起來非常平穩,又有耐力,所以成為拉勒勒車的首選牲畜。

勒勒車極大地方便了蒙古族牧民的生產和生活,他們熱愛勒勒車,甚至崇拜那些木質的勒勒車車輪。一輛輛勒勒車記載著數不清的草原往事,印證了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勒勒車製作工藝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