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微視“肉搏戰”:瘋搶達人

抖音微視“肉搏戰”:瘋搶達人

作為機器人產業研究者,羅百輝統計後認為:在4000多家機器人廠商中,至少75%以上是系統集成商——即自己不生產機器人,而是以購買機器人制造企業的本體,為客戶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行內俗稱“交鑰匙工程”。

在行業的疾速發展中,價格被急劇壓縮,現在國內一些企業的報價,幾乎只是原來外企的一半。這樣的價格戰對於應用企業來說求之不得。

蔣仕元在原3C企業時所設的無人化車間,要收回成本耗時十分漫長。對當時的他和同事們來說,投資這條生產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爭取客戶,“比如說有些蘋果的訂單,你沒有高端設備,它就不給你做”。

在競爭充分的2014年,“通常把三年以內回本當作一個標準。但也要看什麼樣的企業、生產什麼樣的產品,有的可能幾個月就可以收回成本。比如一條線原本要十幾個工人,改造後可能就只需要兩個人,它的回報率就很明顯了”。

激烈的價格之爭中,甚至有企業提出了“不迴避價格戰,主動發起價格戰”的口號,讓這個還算新興的行業,發展初始就已硝煙瀰漫。

自2012年開始介入機器人系統集成的張高強坦言,力生公司在這一業務領域的利潤率僅有一成。

東莞機器人技術協會有200多家會員企業,其中至少200家都是系統集成商。作為協會會長,蔣仕元看到的更多。“跟原來的LED產業一樣,政府一號召,有市場,大家就一窩蜂上,很多跟自動化不相干的企業都轉做機器人。但現在已經可以看到有些沒有實力的企業搞不下去了。”

他分析,機器人系統集成,是一個對人力資源要求很高的產業,缺乏高端人才,導致不少企業無法承攬大型項目,甚至難以為繼。“我們估計在三年以內會有一次大洗牌。”

雖然一些中小型企業倍感壓力,但大型企業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利潤率。上海發那科雖為中日合資企業,公司的經營管理由中國人負責,系統研發和集成亦在中國進行,僅機器人本體購自日本母公司。2014年,這家企業是上海納稅百強之一。

中國最大的本土機器人企業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機器人, 300024.SZ),亦以系統集成業務為主要商業模式,其2014年工業機器人的業務營收將近4.77億元,毛利率達37.89%。

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出現如此差異,既有系統集成能力的原因,也受其議價能力影響。“像我們這樣的企業,一年總購買量100臺左右,在‘四大家族’面前,基本是沒什麼議價能力的。”張高強訴苦道。

所謂“四大家族”,是指機器人生產領域的傳統四強企業,包括德國庫卡、瑞士ABB,以及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這幾家企業佔據了全球機器人行業一半市場,更是牢牢把握著中國市場。在2014年5.7萬臺的總銷量中,國內企業銷售的機器人總量不超過1.7萬臺,不足三成。

上海發那科總經理錢暉認為,除了性能真正對客戶選擇造成比較大影響的是故障率。

“大家都是在生產線上用,可能一條生產線用300臺-400臺機器人。現在發那科的機器人,可以做到125個月才出一次故障,已經很好了。但400臺機器串起來的生產線,算下來每月都會有四次故障。實際上無障礙運行能達到8年的企業是很少的。”但他補充稱,發那科機器人的故障率遠低於均值。

蔣仕元透露,“實際上大家都考慮過,應該用民族產品,但國貨的性能是跟四大家族的沒得比。

比如說無故障運行時間,國外可以達到10萬甚至15萬小時,國內某個知名品牌就只能做到5000小時。精密度也有差距,有的調試可以適應生產,但是過了幾個月甚至只有幾天就偏差很大了,性能不穩定。”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中國市場對多關節機器人的需求為3.6萬臺,供應商仍以外資品牌為主。

相比外資以生產線為單位動輒數百臺的大批量訂單,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出貨單位,往往只有個位數。

唯一相對較有競爭優勢的領域,是較為低端的座標型機器人。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數控)總經理助理蔣米仁判斷,“國內做四軸以上機器人的不多,銷量最多在三四千臺左右。”

但這三四千臺的出貨量,已經挑動了“四大家族”的神經。曾苦於缺乏議價能力的張高強就發現,公司的幾大供應商無論是安川還是ABB和庫卡,都推出了不少降價措施,“有些幅度還比較大”。

一位國內機器人企業高管也證實,“有些國外的企業對中國有些比較熱銷的國產型號,比如說8KG六關節機器人還在逐步進行打壓,將同型號價格調低,或者在一些主推領域給一些優惠。”他坦承,外資巨頭的上述針對性措施,“對我們這些國內企業還是有一些壓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