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科舉大案",改變了兩個大才子的人生!

在科舉時代,有約定門生和門生的說法,所謂門生,就是作為主考官選中了某個考生的科舉文章,使得其榜上有名,從而成為了實質上的師生關係,之所以要這樣,一方面是出於加強已方在朝廷中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一旦自己落敗,也好有人替自己說情或者接替自己鬥爭下去。

雖然可能在此之前他們並沒有教與學上的關係,甚至從未謀面,但這並不影響成為門生與恩師的師生關係。而約定門生則要比門生更有檔次,而是某個主考官在不經意間遇到某個考生,通過了解斷定此人必定榜上有名,從而搶先一步,確立了師生關係。但這種關係往往風險太大,如果洩露,很有可能演變成一場"科舉大案"。封建王朝對與科舉掛鉤的案子往往都是從嚴處理,馬虎不得的。之所以會這樣,則是因為約定門生會給人一種此考生之所以上榜是走了後門,賄賂了主考官,從而造成了已內定的假象。一旦出現這種假象,統治者往往不敢掉以輕心,即使事後證明是子虛烏有的,但作為約定門生對象的考生其科舉生涯便宣告結束,更不要說進入仕途了。而當事主考官輕者貶官,重者也是仕途宣告結束。在明朝弘治時期,就發生過這樣的"科舉案",案件的主角是考生徐經,主考官程敏政,還有一個配角,叫唐寅,即唐伯虎是也。
一場"科舉大案",改變了兩個大才子的人生!

唐伯虎作為有名的大才子,還沒參加考試就斷言自己必定會榜上有名,表現出了對自己才氣的自信。事實證明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因為主考官程敏政審閱了所有考生的文章後,選出了最為優秀的一篇,大喜過望的同時斷言此必是唐伯虎的文章。這句話不說還好,一說便被他的政敵抓了口實。原來,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考生的試卷交上去之後都會把名字一欄給遮擋住,以避免某些主考官偏心,從而保證考試的公平性。而程敏政的這句斷言則讓人誤以為他和唐伯虎有什麼不正當的約定,程敏政肯定把試題提前洩露給唐伯虎了,不然怎麼知道是唐伯虎的卷子呢?程敏政的政敵們本著不怕事大的原因,把另外一個答題也很精彩的考生也牽連了進去,事後卻證明這個被牽連的考生才是主要肇事者。
一場"科舉大案",改變了兩個大才子的人生!

此人名叫徐經,在去北京的路上與唐伯虎結識,十分仰慕唐伯虎的才學,從而和其成為了朋友。在路上唐伯虎就十分自信的告訴徐經,此次的狀元非他本人莫屬,徐經對此深信不疑。本著不落人後的緣故,徐經到京後,仗著自己強大的財力,買通了程敏政的書童,從而提前得到了考題。沒想到因為程敏政的一句話,卻讓這件事洩露了。在三法司的嚴格審判下,徐經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從而也證明了他才是這次"科舉案"的主角,唐伯虎事先並不知道,屬於受牽連的配角。

事後,眼高過頂的唐伯虎自然對所謂的小吏看不上眼,所以就拒絕上任,從此流連於煙花場所,寄情于山水與詩畫之間。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名官僚唐伯虎,卻多了一個叫唐伯虎的畫家和詩人。而徐經大難不死之後,也對科舉徹底失望,別告誡他的子孫後代不得涉足科舉和官場,一門子心思放在商場上。也是因為他的這一告誡,讓歷史上少了一個官僚徐霞客,卻多了一個叫徐霞客的地理學家和旅遊家!著名的《徐霞客遊記》便出自徐霞客之手,被譽為是中國歷史最為詳細的地理圖志!為何會這樣說呢,因為徐霞客是徐經的重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