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口有一家麵館,看懂了這家麵館也就看懂了股市!

我家門口有一家麵館,看懂了這家麵館也就看懂了股市!

經常去的那家麵館,停業裝修了兩個多月終於在今天重新開張。一如既往,口味依舊。老闆見我們來了樂呵呵,遞上飲料。店面比以前更大了,更精緻了,由裡到外的餐桌、餐具、廚具煥然一新了。我在想,如果這樣一些固定資產佔到麵館總體資產的六七成,那麼在裝修新店前的最後一天要把這些東西處理掉,老闆非氣死不可——辛辛苦苦經營好幾年的成果,居然一瞬間說扔就扔了。所幸的是,小餐館、小生意都是資產很輕的,那些盆盆罐罐、廚具,本身就不太值錢,或者說它成本佔比很低,或許生意興隆只要個把月的收入就能覆蓋掉購置成本了,所以真要處置掉,老闆一點也不心疼,還會覺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真要去理解一下生意的過程是什麼,才會明白那些固定資產佔比很大的公司、意味著什麼。沒有做過生意的人,在看到各種財務數據時、始終感覺不過是紙面的數字,沒有明顯的強烈感覺,很難理解到每個數字的背後,究竟意味著多少血與汗的付出。

我家門口有一家麵館,看懂了這家麵館也就看懂了股市!

任何一位生意人,你的“經營資產”就是你寶貴的有形資源,你每天考慮的問題都是如何高效利用這些資源,以創造滿意的回報。不同的行業,有些人靠別出心裁的服務賺錢,有些人靠打磨與眾不同的實體產品賺錢,有些人靠跑腿快、效率高去跟同行拉開差距。這些形形色色的生意,都需要投資人真金白銀的投入,但從此之後,各自轉化為了不同的資產形式,驅動了不同的業務模式。來來回回之後,創造的東西大相徑庭。

資本市場是個神奇的地方,只要那家麵館上市了呢?會有一撥人過來“觀看”它的發展。這些人們看似同行,實則陌路。每個人都擁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對於麵館的判斷產生了不同的見解。這大概就是為何每隻股票,每天都在股市上來來回回、報價反覆劇烈震盪的原因吧。但無論如何,麵館老闆樂了,因為平日裡如果人們的報價低了,老闆笑而不語;而一旦報價明顯會遠遠超過他畢生經營麵館的所得之時,他會黯然一笑,曰:“拿去”。

回到這家麵館上。老闆經營了十多年,除了家人的日常生活、花銷,這十年賺到的錢,都基本重新投入到生意之中了。一日,老闆跟你說,他的全部身家幾乎就是這家麵館了,總體的資產是300萬,沒什麼負債;其中固定設備200萬。你一定會驚歎,原來這家“麵館”的資產竟是如此之重,如果你沒買呢,但老闆急於甩手,又找不到接手的人呢,那怎辦?只能拋了。

我家門口有一家麵館,看懂了這家麵館也就看懂了股市!

當然了,上市公司不存在這個問題。股票每天都在交易,也就是每天都有人參與“拼單”一起買下這家公司。人們普遍的思維都是,市值=利潤 × 市盈率,所以大家剛投入的時候,尋思的都是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然後屆時有多少倍市盈率。很少有人關心這單生意賺到的那些利潤,有多少最後又轉化為了現金形式,還是其他的。而一般崇尚“基本面”的人是如此,更多的崇尚其他理念的人,或許會更加忽略這方面,甚至連公司是幹什麼的都不關心,至於他們關心的是什麼,大家都懂。

但如果買的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一開始那家麵館,大家的思維似乎又回到了高度的一致,就是不會太願意真的為那設備支付200萬。

當然,小黃絕對不是對重資產行業有別樣的看法;實際上小黃上次就對重資產的典型——國投電力的初次評價就頗高。只居於一個生意的角度,一個普通人能擁有的小生意的角度。如果那一套套的設備,就此一家,別無分店,而且賺錢的效率還真高,那樣多重都不嫌“重”了啊!所以也要分具體情況思考,某些設施的效用遠高於會計手段所計量的,它具有無可替代性,還不輕易過時,那麼這種“重資產”也是可期的。

凡是生意都得貨比三家,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