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矛盾陷入緊張,欺師毆師亂象頻出,這些家長,令老師非常頭疼

家校矛盾陷入緊張,欺師毆師亂象頻出,這些家長,令老師非常頭疼

文 | 心靈清單

近來,家校矛盾陷入緊張,家長欺師、毆師亂象頻出:

老師將成績發家長群引不滿,要求登門道歉否則告教體局;

學生課上大鬧,老師管教,家長拉橫幅舉報;

老師未及時回覆群消息,家長先罵後打;

高考結束,家長邀人痛打老師以替孩子洩恨。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家長和老師的矛盾演繹從未停止。

然而,與其說是雙方共生的矛盾,不如說是家長不理解老師的工作而單方面挑起的矛盾。

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家長還是積極配合老師,和老師攜手同行,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就是有那麼一些家長,不理解老師工作,不能換位思考,惹是生非,動輒大鬧上告,這不僅讓老師苦惱,而且最終害了自己的孩子。

家校矛盾陷入緊張,欺師毆師亂象頻出,這些家長,令老師非常頭疼

那麼,有哪幾種家長,令老師非常頭疼?

1

不明事理型

每個家長對自己孩子都疼愛有加,把他們當成是心肝寶貝,生怕孩子在外面受一點委屈。

這種護犢心切的心情老師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沒了解事情來龍去脈之前,就替孩子出頭,那就是不明事理。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位學生家長動手推搡其他孩子,最後校長出面才解決。

這兩個學生是同桌,聽說他們私下裡關係還不錯。有一天A同學沒帶筆,於是向同桌B同學借,但是B剛剛因為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評,便拿出筆丟到A的課桌上,態度不是特別好。

雖然得到了幫助,但是B的舉動讓A覺得很不舒服,心想憑什麼把氣撒在我身上,於是就把筆扔了回去。就這樣,兩人發生了口角,甚至還動手了,A在B的脖子上劃了一個長長的傷痕,還帶一些血絲。

本來孩子間發生點摩擦很正常,但是B同學的媽媽,看到孩子受傷了,第二天就急於過來興師問罪,哪還顧得上自己孩子是不是有錯。

到了班上一看見A,二話沒說就對他大聲呵斥,還動手推搡了他。本來就因為一支筆的事,最後楞是鬧到了校長面前。

孩子之間有自己的相處方式,別看他們昨天大打出手,沒準第二天就會主動向對方分享零食了。

而作為家長,根本不管事情的真相,強行地干預到其中來,這樣極其容易培養出一個蠻橫的小孩。

不明事理的家長,驚擾了老師,也誤傷了的孩子。如果家長不講理,什麼事都鬧到學校來,會嚴重地影響老師的正常工作,你覺得這會不影響孩子在老師眼裡的形象嗎?

家校矛盾陷入緊張,欺師毆師亂象頻出,這些家長,令老師非常頭疼

2

指手畫腳型

你知道現在的老師有多難嗎?佈置的作業多了,嫌老師給孩子負擔太重;作業太少吧,又說老師不負責任;學校制定的規矩,不是嫌松就是嫌緊。

記得有次一個學生,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後習題,下課老師把他喊到辦公室問原因,結果孩子小聲說:作業這麼多怎麼寫得完,我爸爸都說了……

當時這位老師很無語,這種話竟出自家長之口。既然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應該要相信老師的專業水準。

後來聽說,還有老師因為佈置作業多被聯名上書,這種聚眾起鬨的家長,老師怎麼會喜歡呢?

與之相反的還有一種父母,他們對孩子的表現完全不關心,也不過問。

大家也知道,為了加強老師跟家長的信息溝通,有些作業或者試卷會要求家長監督簽字,但有些父母從來都不做,甚至都不知道老師的名字,家長會也是名正言順地缺席。

如果你對自己的孩子都漠不關心,老師重視的再多,也是獨木難支、無濟於事。

家校矛盾陷入緊張,欺師毆師亂象頻出,這些家長,令老師非常頭疼

3

急於求成型

在很多家長眼裡,分數依然是衡量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很重要的一個標準。

可是即使同樣都是60分,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會不一樣。基礎不太好的可能就算正常的分數了,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就只是剛剛及格;而且有時候試卷很難,也許60分就已經是很高的分數了,但是有些家長就不理解,看到孩子分數就著急,不能冷靜思考。

為了提高孩子成績,有些家長甚至會通過一些非正常手段,讓老師“照顧”他家孩子,不管出發點是不是怎樣的,但是絕對是用錯了方式。

還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你手上,他的成績就是你老師的事情了,我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到時候成績不好,就是你老師的水平有問題。

天哪!哪有單單靠老師,就能把孩子的成績快速提高的?即使有,也是少數,比如那種天賦異稟,且獨立自律的孩子。

作為老師,希望的是孩子無論得了多少分,家長都能寵辱不驚地接受。考差了,能與孩子、老師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認真分析試卷,幫孩子找出原因,而不是乾著急,不是毛毛躁躁地質疑老師、“問責”老師。

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與你的孩子沒有血緣關係,卻會因你家孩子的進步而高興,退步而著急,滿懷期待,助其成才的“外人”。

所以,家長和老師從來都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更像是同盟軍,在教育的戰線上一起努力,讓他們成人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