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妞媽
其實不一定,主要要看不同孩子的性格和孩子的年齡段。一般來說,兩歲以內的孩子都會表現得很粘人,因為他們的主要心理能量都要用在發展安全感和健康的依戀關係上。
等到兩歲以後,孩子會逐漸的發展出“我自意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可怕的兩歲”,孩子開始和父母對著幹,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對家長的依賴處於試驗階段,他們會很矛盾的同時想要離開和親近媽媽的願望,會離開媽媽幾米遠,玩一會兒,又跑回來粘一下媽媽,再跑開。
一般對於三歲以後的孩子就不會需要每時每刻和媽媽黏在一起了,但是如果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搬家、生病、父母爭吵、受到驚嚇等等應激事件,孩子會像變回小嬰兒一樣再次變得粘人,這是最自然的自我修復的方式,粘過這一段時間,孩子就又會開朗獨立起來。
如果是孩子的粘人程度一直都很高,而且兩歲以後也絲毫沒有表現出反抗和獨立的意思,那可能就需要關注了,爸媽如果自己找不到原因,也可以求助於兒童心理醫生一類的專業人士。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一 首先我要回答這位媽媽,
你的孩子是跟爸爸建立了安全依戀行為。屬於有安全感的表現。
對與安全感,有這樣一個誤區:孩子黏誰就是對誰沒有安全感。
這是錯的。
孩子還很弱小,跟他親近的成人是他的依靠。是他的港灣。累了回來加油,受傷回來修復。
生活中常見到孩子玩兒一會兒就來找媽媽,抱抱,依偎一下。寶寶是把媽媽當做最信任最可以依賴的人。他知道,媽媽愛他、支持他。這正是對媽媽有安全感的表現。
所以,你的孩子也是對爸爸有安全感的表現。
另外:你的是男寶,孩子在4-5歲會有趨於強人的特點,也就是說他會有崇拜的對象,喜歡崇拜強勢的一方,可能這個父親的形象讓他感覺高大偉岸。他就會特別願意跟他待在一起。這也是整天跟父親在一起的一方面。所以你不用擔心。
二 其次,我要說孩子安全感重要性。
“心理學家把依戀關係分為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如果寶寶跟某人間建立了安全依戀關係,可以認為孩子是有安全感的。”
科學研究發現,安全感不僅影響孩子的社會情緒發展,還會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
所以安全感對孩子很重要,那麼你應該怎麼做呢?
三 如何給孩子安全感
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敏銳地感知寶寶發出的需求信號,及時恰當地響應寶寶的需求。
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時候,探索的時候,關注他,讓他知道你在參與。當然不要過多的干預。或者在寶寶與別人發生爭執的時候,給予理解和安慰。
另外媽媽有情緒了也可以跟寶寶分享,讓寶寶知道你很尊重他,在意他的意見。
量好的家庭關係,也是寶寶安全感的基石。
四 對照這些,看看你的寶寶是不是安全依戀型。
1 孩子玩的時候,一直注意你在哪裡,時不時喊你一聲。
2 孩子明顯表現出把你當安全基地的行為模式,出去玩一下又回來,再出去玩一陣又回來。
3 如果孩子被嚇到,或者他傷心的時候,只要被你抱在懷裡,很快就不哭了,恢復了正常。
4 孩子願意聽你的話。
5 你把孩子抱起來的時候,孩子用胳膊摟著你,或者把手搭在你肩上。
6 孩子一開始害怕某個東西,但你安慰他說沒關係,他就敢靠近。
7 你一回到家,孩子就給你一個大大的笑臉。
總結起來就是容易被你安撫,把你放在心上。
賀小禾up
我覺得孩子粘某個人,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而且孩子很依賴這個人,這個人平時對孩子還很溺愛。
比如我家大寶,從3個月開始,就是奶奶在帶,大寶與奶奶特別親,不管奶奶做什麼,總要跟在奶奶旁邊,即使已經上幼兒園了,奶奶起床了,如果大寶沒有看見奶奶,就會哭著喊奶奶,一定要奶奶陪著。奶奶有時不能滿足大寶的要求,奶奶會突然走開或者吼大寶,大寶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和奶奶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導致大寶缺少了應有的獨立,現在大寶上中班了,情況比以前要好很多了,但是如果我們週末想帶倆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大寶還是一定要爺爺奶奶一起去。如果奶奶沒有滿足大寶的願望,大寶就會哭鬧。
相反,我家小寶由於一直是我全職在家帶,小寶的需求我都會及時回應,即使不能滿足,也會給小寶說清楚,直到小寶同意,由於給了小寶足夠的安全感,即使自己暫時離開一會兒,小寶也會很乖地跟著臨時照顧她的人。
成長為自己
應該不是缺乏安全感吧,我覺得是親近感。
只要我在家,兒子不管要什麼,比如喝水啊,要吃的啊,出去玩啊…總是跟我要和我打招呼,明明每次和我要零食吃,我都是去讓他找奶奶,因為零食都在奶奶那放著了,但他第二次還是要經過我的口跟我要,而不是直接去找她奶奶要。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有時候孩子有一些要求明明是正常需求,卻總是遭到拒絕或者遭到那個大人的絮叨,所以他再有什麼需求再不喜歡找那個大人(這是我按自家的例子說的)包括有時候我在房間躺著,他在客廳玩,他爸爸也在客廳看手機,他要喝水他不讓他爸爸倒,跑到房間裡面來,非要我倒。孩子有事就找我,不知道算不算是粘人的一種。
本來平時不覺得,現在這樣用字打出來一看,我覺得我們家問題還挺大的。
其實他奶奶比我更寵他,只是有時候老人壓根也不太懂小孩兒的心理需求。
在家,我打他打的最多,也打的最厲害,因為那些是非改不可的習慣。我們家門後很寬敞,經常有車子停在門口,有次他學別的小朋友 停在屋前的車子啟動了 他們站在車子前面做鬼臉,來回跑,我正好看見,追上去把他拉回家 重重的打了他幾個耳光,問他錯了沒有,以後還這不這樣 他抽泣的說不出話來 半天才說著以後不這樣了,我說你明明看了《警車珀利》,明明知道車子有死角區是很危險的,你動畫片白看了嗎?後來他再也沒有這樣過。還有一次他出去玩去了,我去找他,到處喊沒人應,我急得啊……後來還是別人告訴我有可能在哪裡哪裡,我氣得啊,因為我剛剛在她說的地方找過沒人應啊。找到他之後什麼話都沒話,把他拉回家,又給了他幾耳光,他哭的不成樣。我問他,剛剛我喊你沒聽見嗎?他說聽見了,我說你聽到了為什麼不應聲?他不說話。我說以後我再喊你,只要你聽到了一定要回答我知道嗎?你知道媽媽剛剛有多著急嗎?他說好……
其實平時我管他是管得最松的,他在地上玩,找家裡沒用的小東西玩,在外面玩泥土……只要是不具有危險性的東西,我基本上都不會管。但是他的爺爺奶奶就喜歡嘮叨,每次玩個什麼東西都要管一下,那個不能玩,這個很髒……唉,我聽了都累,何況一個小孩子能玩的開心有什麼好說的呢,但是我一跟他們說,他們就不舒服。想法不一樣,我也就不好說了。沒有原則性的問題,我一般都不會打他的。 他爺爺奶奶不該管的管,該管的也不知道嚴厲管。所以我想著,如果我是一個小孩,我肯定會喜歡媽媽的管教方式一些。
小孩子為什麼粘你都是有原因的,你讓他感覺到內心的輕鬆,你平時懂他,他就會喜歡你。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說跟了外婆奶奶再久,只要媽媽一回來小孩就會喜歡媽媽,這句話我是不贊同的。
跟著奶奶久了媽媽一回來就喜歡媽媽,要麼媽媽是個懂孩子的媽媽,要麼是外婆奶奶太不懂孩子內心感受(並不是說奶奶外婆不愛孩子) 。
我堂哥的小孩就比較粘奶奶,不粘媽媽,他們都是住在一起。我一個姨媽的孫女也是粘我姨媽,不粘爸爸媽媽。
我兒子快兩歲的時候我出去上班,一年多後來因為特殊情況還是回到家了,回來那段時間,孩子白天跟我玩的很好,晚上就要奶奶…😒 經過三五天,兒子就完全要我了,一直就要跟我睡,不跟奶奶睡了。
畢竟小孩都喜歡瘋鬧,老人又不喜歡動,媽媽年輕跟著小屁孩一起瘋也增進了感情。
當然,我說的這些孩子粘誰是因為什麼原因也都不是絕對的,這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
魔香姐姐
在早教中心作為一名親子指導師,有很多過來的家長也會這麼問,寶寶特別粘自己,或者特別粘奶奶,寶寶是沒有安全感嗎?
我每次都會給家長解釋,寶寶沒有安全感確實會導致粘人,但不是所有的黏人都是沒有安全感,我們需要分清哦,1-2歲是寶寶建立穩定依戀關係的關鍵期,也是寶寶最黏人的時期,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寶寶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止。寶寶為什麼會這麼黏人?怎樣讓寶寶變得獨立起來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寶寶黏人的原因:
1-2歲的寶寶正處於學習說話、走、跑的關鍵期,他的大腦發育也正處於一個活躍期,各種新能力的增長,心理發展的日趨複雜,獨立意識漸趨強烈,這些複雜的感覺讓寶寶變得缺乏安全感,他比往常更需要父母的關懷。
孩子黏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家人對孩子比較溺愛,不太讓孩子接觸外界環境,陌生人,導致孩子對家人十分依賴,缺乏獨立性,對陌生人,陌生事物,陌生環境都採取謹慎與迴避的態度,一旦與親人分離就表現得反抗,緊張,恐懼等。
怎樣讓寶寶不再黏人
父母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寶寶身邊,因此,對過於黏人的寶寶,一定要及早採取措施進行糾正,寶寶依戀期我們應該怎麼做?
1.給寶寶充分的安全感。爸爸媽媽即時每天都要忙於上班,也不能忽略了寶寶,要告訴寶寶你只是暫時離開,會在約定的時間回來。還可以在白天打電話給寶寶,讓他知道爸爸媽媽隨時在他身邊。
2.讓寶寶學會獨處。大人可以嘗試著在飯後給寶寶一個玩具,讓寶寶一個人待在房間裡玩耍,讓他逐漸適應獨處。開始時,如果寶寶不適應,大人可以陪寶寶一起玩,慢慢地等寶寶將注意力集中在遊戲上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走開一會,並說:“媽媽先去喝口水,一會回來和你玩。”
3.多給寶寶機會接觸外界環境和外人。寶寶在體會了社交行為帶給自己的快樂之後,會逐漸開始嘗試接觸陌生事物,慢慢變得大膽起來。
4.對於因分離焦慮而哭鬧的寶寶,爸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嚇唬寶寶。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這樣做只會讓寶寶更害怕,更黏你。對於寶寶的哭鬧行為,爸爸媽媽要給予快速的回應,抱抱寶寶,安撫他的情緒,給他安全感。
5.避免照顧寶寶的任務依賴一個人。寶寶黏人還可能是以因為平時將照顧寶寶的責任過度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會讓寶寶過度依賴這個人。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增加家中其他人照顧寶寶的機會。
6.讓寶寶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由大人包辦孩子的一切。比如孩子可以自己吃飯,就應該讓他自己吃,而不是大人去喂,減少孩子的依賴感
可可親子屋
從我帶孩子的經歷看,孩子粘人是對“被粘”的那個人有安全感的表現,只不過孩子內心非常害怕這種安全感消失,才會表現的特別“粘人”。
我是自己帶孩子的,孩子兩歲之前用日間保姆幫忙,兩歲之後送了私立幼兒園。我的工作不用坐班,但是每週也會要出去一兩天;我懷孕前考上博士,孩子生下來以後特別著急去上課,但是捨不得把孩子完全交給別人帶,就會在不得不外出的時候請老人過來幫忙看著保姆帶半天孩子。孩子十一個月出了嬰兒急疹,算是她第一次生病吧。病好之後孩子的明顯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情緒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對我的離開反應特別大。
只要我在家,孩子幾乎長在我身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事情都會喊“媽媽弄!”家裡老人說我不在家時孩子特別好帶,從來不粘人,出了吃喝睡覺就是自己玩。後來我觀察過老人和阿姨帶孩子的場面,發現她們經常會否定孩子的探索活動和負面情緒,告訴她不要跑太快、不要發脾氣......我跟孩子一起時會鼓勵她陪伴她接觸感興趣的事物,她不高興時會試著幫她分析自己不高興的原因,總之只要我在場,孩子的自由度比較高,玩得比較開心;而老人和阿姨怕孩子出了問題不好交代,對孩子的限制比較多,孩子察言觀色之後就會比較安靜,也就是大人所謂的“非常好帶”。
做為搞教育出身的人,我對於孩子能在我面前盡情展露自己的情感是很欣慰的,雖然自己體力上比較累,但是給了孩子最強的安全感和依賴感。現在孩子四歲多了,我們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溝通商量,她為了能和我在一起多呆學會安靜玩耍看書,有任何困難也願意向我尋求幫助。
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在幼年期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粘人”是孩子表達依賴的主要方式。這個階段家長如果能給予足夠的耐心包容,幫助孩子分析他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逐漸幫孩子建立“語言溝通”的習慣,你就會成為孩子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那個人。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相反,孩子黏誰說明那個人可以給到他安全感。
首先,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等方面表現帶來的。
第二,是否能產生安全感,來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主觀的和客觀的。這裡我們就主要談談主觀方面。要讓對方產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對方相信自己。讓對方相信自己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在言談舉止方面能夠體現出來,比如:說話要算數,說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亂承諾;經常給TA說說心裡話,說說你的想法,經常問候和關心一下TA的生活;無論多忙都不要不理TA,經常給TA一些驚喜;不要再對其TA(異性)太好,言談和行動上都一樣;願意為TA改掉你的不良習慣。
第三,物質上的安全感。如果想要真正的讓TA放心,你還必須具體物質上的安全感,也就是說你必須讓TA感到,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不用擔心沒有錢生活,這其實是一條相當重要的因素。
家可以說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女人需要安全感,男人同樣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精神層面:
當一個人在情感方面從對方身上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時,Ta便會追求物質方面的安全感,來抵制精神/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2.物質層面:
當一個人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的時候,那麼Ta的物質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滿足的時候,安全感相對在下降,那麼Ta便通過在精神方面追求新的替代者,來滿足Ta在物質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情感與物質的安全感很難讓一個人同時得到,而通過婚姻這種方式來提升安全感,便是大多數人最樂意的方式。
安全感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依戀作為嬰兒與成人互相作用中產生的情緒狀態,不僅影響嬰兒的現實發展,還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因為凡是與情感體驗相聯繫的事件或經驗,都容易對人發生明顯而持久的影響,對嬰兒也是如此。在兒童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和情緒狀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這些情緒體驗和情感記憶會轉化為他們和外界發生聯繫、與他人相處的內在原則和行為方式。有了這種安全依戀感,嬰兒便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以使嬰兒擴大視野,快速發展其認知能力。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這種論斷也許有些絕對,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學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此觀點的價值。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較多地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富有同情心,表現出有領導才能。而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
育聯網
每一個跟孩子有關係的問題,都是分不同情況的,要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諸葛越老師在智能時代的個性化家庭教育的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小時候的小問題,回頭看,家長沒必要太焦慮,因為這都只是孩子的一個時期,過去後你會發現,這段時期結束的太快了。就像我母乳餵養兩年,孩子一歲後家裡老人總說,孩子太戀奶了,在這麼喂下去以後斷不了。兩歲後我跟孩子溝通,自然離乳,雙方都沒有任何痛苦,回奶也很自然,甚至一個月後再問他,他根本不記得吃過媽媽兩年的奶。
孩子成長的太快,具體問題真的要具體分析,“無條件養育”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幸福和自信。
薩妮兒
恰恰相反,我認為孩子粘誰是因為他感到對方能帶給他更多的安全感,更值得信任。
一般情況下,誰帶孩子的時間比較長,他就更粘誰, 大部分的孩子還是特別喜歡粘媽媽,俗話說,孩子看見娘,沒事哭三場。這是因為,在三歲以前孩子都會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所以不管吃飯睡覺,甚至連媽媽上廁所,他都要求粘在媽媽身邊,不許媽媽離開她的視線。除非媽媽常年在外,不在他身邊,他會把帶他的人(可能是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保姆)放在媽媽的位置去信任去依賴。
當然,孩子太粘一個人了,會感到特別累,我們可以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家人或別的小朋友參與進來,陪陪她搭積木,踢踢球,玩玩沙子;也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既擴大了孩子的社交圈,又培養了孩子與別人相處的經驗,將來到幼兒園或者學校,他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也會比較得心應手。
對於粘人的孩子,也不要過多的感到焦慮。不管您的孩子孩子粘的這個人是爸爸還是媽媽,我們應當感到慶幸,一生當中,孩子願意毫無條件地信任,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我們也就這幾年。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充分的享受這份依賴,這份甜蜜的負擔。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
蝸牛媽媽育兒寶典
我們家裡有兩個寶寶,兩歲多的小寶特別喜歡粘媽媽。或者說是搶媽媽。每次姐姐放學前小寶可以獨自玩兒玩具、看書看電視、畫畫、貼小粘貼……很獨立,一旦姐姐放學回家跟媽媽坐在沙發聊天,或者媽媽陪姐姐練琴,小寶立馬就影帝上身!各種假摔,在家裡平滑地面忽然坐下哭著說自己摔倒了好疼啊,走不了路了,讓媽媽抱著……
我覺得孩子喜歡粘著媽媽有三種原因:
一是媽媽比較忙,陪孩子的時間少,孩子迫切的想要和媽媽在一起,所以一有時間就會黏著媽媽。
第二種原因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媽媽和孩子在一起太久了,導致孩子和其他家長疏遠了,或者是媽媽過分滿足孩子,依賴孩子。
三是多子女家庭,孩子之間爭寵的方式。
我們家大寶嬰幼兒期特別粘爸爸,因為當時我們兩地分居,一週才見一次爸爸,晚上每當外邊有汽車大燈閃爍,睡眼惺忪的大寶都會立刻爬起來,掀起窗簾看看是不是爸爸回來了!很顯然,我們家大寶屬於第一種情況,父愛缺失。
後來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不顧一切的調動工作,終於在六歲以後讓爸爸可以每天陪伴大寶,爸爸儘量早回家接送孩子,每天跟孩子一起玩遊戲,甚至只是一起吃點水果聊聊天,孩子都感受到父親的愛,當父愛適度滿足時,孩子就不會那麼依賴爸爸了。
小寶顯然是第三種,我需要讓她自信的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她跟姐姐不一樣,她是特別的,媽媽愛她。不是因為她可憐,她弱小,她受傷了,而是因為她與眾不同的獨特性。
如果是第二種,一般父女、母子出現的概率較高,即父女與異性子女之間,甚至祖孫間。家長應學會適當的放手,不能所有事情都包辦代替,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也要相信,除了你,其他家長也同樣會吧孩子教育的非常出色,放手讓孩子去做,也許孩子剛開始不會,但我相信慢慢的隨著能力的增強,孩子是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放心把孩子交給其他監護人,不時給自己一個小假期,也可以重現江湖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