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說起常山,世人所知並不甚著,但倘若將“常山”與“趙子龍”聯繫起來,則可謂如雷貫耳。從歷史演變過程來看,古代“常山”,曾長期位於河北趙地,先後稱“常山國”“常山郡”,後來又從河北悄然消失,轉而成為浙江西部的一個縣名,並延續至今。此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故?一直讓後人感到撲朔迷離。

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常山洪氏齋公拳

三國曆史中的趙子龍(154~229),名雲,出生在東漢末年常山國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故逢人必稱自己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因大梁人張耳抗秦之功,乃置趙地北部為常山國,立張耳為常山王,這是“常山”作為地名最早的由來,但僅存一年便因張耳兵敗而消亡。兩漢時期復置常山國,先後有13任常山王。曹魏建國後,常山國被改為常山郡。隋朝又改常山郡為恆山郡。唐初復改常山稱恆州,天寶元年(742)改恆州為常山郡,天寶十五年(756)常山郡更名平山郡。此後,“常山”一名再也沒有回到過河北趙地。統計河北趙地的“常山”名稱自產生至消失,共存在960餘年。

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常山武當太乙拳

後來,“常山”這一名垂青史的大號,在世人不經意之間,悄然降臨到了浙江西部這塊“蠻夷之地”上。這一重大事件在歷史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許是長期戰亂使得連生存都倍感艱難的人們無暇關心這類“閒事”,也許是因趙子龍這一歷史人物當時並未“走紅”。史書上僅僅交待了唐“咸亨五年(674)分信安置常山縣,縣治置常山北麓常山鄉(今招賢鎮古縣村和古縣畈村),屬婺州”。廣德二年(764)遷常山縣治於天馬鎮(今天馬街道)。此後,除南宋鹹淳三年(1267)到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短暫改名“信安縣”外,“常山縣”這一地名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沿襲舊制至今,在浙江省西部衢州存在歷史已達1300多年之久。

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常山縣招賢鎮古縣村村口

那麼,浙江的“常山縣”名號到底從何而來的呢?從中國歷史數千年風雲變幻、社會變遷中,不難尋找出確切可信的答案。

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古常山縣誌

公元280年,晉統一中國,但司馬氏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37年,公元316年西晉滅亡,隨後發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慘絕人寰的“五胡亂華”,導致中原及以北地區人口大量死亡或南遷,史書上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河北趙地的常山郡處於邊塞之境,離胡人最近,最早遭遇滅頂之災。東晉建立後,以長江為天險鞏固了政權,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南遷,許多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紛紛逃亡到南方,史稱“衣冠南渡”。他們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知識,極大地促進了“蠻夷之地”南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最終取代北方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大批來自河北趙地常山郡的戰亂倖存者,其中也不乏趙子龍的後代或族人,逃難到了時屬會稽郡的定陽縣境內聚居,並繁衍生息,逐步興旺起來。隨著南方政治局面的穩定,這些原籍河北趙地常山郡的人口逐步繁衍、日漸增多,他們聚居的那個區域當時就被稱作“常山鄉”。據史料記載,唐代之前浙江省常山縣前身定陽縣和信安縣內均設有“常山鄉”。

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衢州南孔家廟

又過了200多年,到了唐代,“常山鄉”內原河北常山郡人的後裔越來越多,由於他們掌握的生產技術先進、文化發達,經濟社會發展很快超過了定陽縣,這些北方常山郡趙人的後裔,逐漸不滿足於“常山鄉”的稱呼,加之北方的故土“常山郡”再也回不去了,李唐王朝順應民意,於唐高宗咸亨五年(674)正式置常山縣,並將縣治由原定陽鄉三崗(今何家鄉錢塘村一帶),改到了河北常山郡人後裔聚居的常山鄉(今招賢鎮古縣村、古縣畈村一帶)。從此,“常山縣”這一名號紮根在浙江西部,基本沒有中斷過。可見,浙江省“常山縣”的名稱,應該是由古定陽縣境內河北常山郡人爭取及其後裔聚居的“常山鄉”演變發展而來。

從我國曆史上地名來源看,由“鄉”名演變為“縣”名的並不少見,如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以境內有“柯城鄉”得名;開化縣以開源、崇化二鄉名各取一字而得名;麗水市雲和縣以兼浮雲、元和二鄉之名而得;溫州市龍灣區以境內龍灣鄉得名;安徽省長豐縣以歷史上曾是壽縣的長豐鄉得名;江蘇省如東縣以原為如皋縣東鄉而得名。凡此,不一而足。

常山趙子龍竟不是常山人?這千年的爭議現在有結果了

蜀漢五虎上將趙雲

上海某基因研究所歷時兩年,對先秦時期發掘的人骨進行DNA分析,發現現在的北方人基因和先秦時期北方漢人基因有明顯的差異,而江浙皖一帶人的Y染色體卻和先秦時期北方漢人的基本相同。無獨有偶,2004年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復旦大學對中國南方各省漢人基因檢測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現在的南方男性,Y染色體主要繼承的是古代北方人的,X染色體繼承的是古代本土南方女性的,這充分證明了歷史上北方漢人南遷,現代南方人乃是古代北方漢人後裔的事實。

由此可知,“常山縣”這一歷史名稱由河北趙地日漸式微而在江南重新興起,見證了我國千百年前北方人民向南方大量遷徙的歷史,與歷史上的“江西填湖北”“湖廣填四川”相比,堪稱“河北填浙江”的縮影。儘管今天的浙江省“常山縣”並非三國名將趙子龍出生時的河北常山郡,但這一區域名號的由來卻與河北常山郡有很深的淵源,是古代常山郡人後裔所居之地,傳承了南遷之後河北常山郡後裔深深的故土之戀、思鄉之情。

浙江新聞+

浙江“常山”縣名的起源紛爭

江南吳越地距河北趙地數千公里之遙,但“常山”這一令人如雷貫耳、具有厚重歷史沉澱、長期在河北趙地的地名,為何在會在江南悄然出現,而且在當時的浙江西部的衢州境內?

從現有史料查尋,浙江“常山”的縣名之來由並無確切可靠依據以供考證,這也引起了“常山”縣名起源的種種猜想與紛爭。

一是因山“常山”得名說。唐代李吉甫所作《元和郡縣誌》卷曾載:“常山縣,上,東至州(即衢州)八十里,本太末縣地,隋初置定陽縣,隋末廢。咸亨三年(672年),於今縣東四十里置常山縣,因縣南有常山為名。廣德二年(764年),本道使薛兼訓奏,移置於舊縣西四十里,即今縣是也。”

許多人因這段記載中有“因縣南有常山為名”而想當然也認為“常山”是一座山的名字,甚至將其與縣南的“湖山(又名長山)”相混淆。然而眾所周知,山是非常穩固的大自然的產物,一般是不會變化消失的,如果當時縣南有“常山”,那一千多年後的現在應該還在的,浙江西部歷來無地震及其他足以地動山搖的事件記錄,不可能倒塌或被愚公移山搬掉的,何況如此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名山,保護還來不及呢!比如衢州因之而得名的常山縣“三衢山”,歷來被譽為“衢州的母親山”,現在又成為遠近聞名的AAAA級景區。但反過來看常山縣南的山,都是些最普通不過的山,如果真有叫“常山”的山,這座山到底是哪一座?為何叫常山?可以說當今常山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果常山縣真因這種無名之山而得名,那豈不是辱沒唐代統治者以及常山老百姓的智商嗎?因此這一說法並不足信。

二是因山“長山”得名說。清初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3又載:“常山在縣東三十里,縣以此名。一名長山。絕頂有湖,廣數畝,亦曰湖山,巨石環繞,儼如城郭”。且不說其表述與《元和郡縣誌》出入較大,如其雲“常山在縣東三十里”,而《元和郡縣誌》則記載“於今縣東四十里置常山縣”,相差十里之多。然而即便如此,那麼此地為何不乾脆叫“長山縣”或“湖山縣”,而稱“常山縣”呢?其實當時常山縣境內,比長山或湖山有名氣的山多的是,如白菊花尖,乃是常山縣第一高峰;黃崗山,上有唐代名剎萬壽寺(後來還御賜為“容車寺”)等等,應該比“長山”之類的山更有資格成為縣名。可見縣以山名的說法,確實很缺乏說服力。連作者顧祖禹自己都承認,他撰寫《讀史方輿紀要》一書,無論實地考察或是調查,囿於條件所限,他都只能“間有涉歷”而已,他本人總覺得未能十分滿意,尤其以缺乏只有從實地考察中才能獲得的感性知識為憾事。從常山的史料上看,也沒有顧祖禹到過常山實地考察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