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交會多場重磅論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談大灣區意義▶▷深度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然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中國以經濟特區建設帶動改革開放路徑的‘升級版’,而且是具有濃厚中國特色、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積極探索。”在23日首先舉行的“世界灣區全球對話——金融、科技、產業融合,推動灣區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如此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與會嘉賓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必然。在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自身的獨特優勢。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在地理上具備灣區的優勢,而且在金融、科技、產業上融合了其他三個灣區的多個元素,將在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成為對接全球經濟的重要窗口和支點,也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和接軌全球經濟的新支點。

廣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黃曉波判斷,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豐富的創新因子、成熟的資本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必將成為金融科技及產業創新的高地。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因層出不窮的創新理念和模式正在發揮日漸重要的市場角色,不僅改善了灣區的金融生態,也將創新效應延伸至“一帶一路”等更為廣闊的空間。

談發展建議▶▷四方面多管齊下推進建設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大灣區建設即將迎來新時期。未來應該如何推動大灣區建設?

對此,張宇燕提出,可從四個方面多管齊下。第一是物質層面,涉及到粵港澳大灣區內互聯互通的物質基礎,包括輻射區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開放的科技創新中心、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環保設施等。第二是制度、規則層面,要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此外,還需要在貨幣與金融層面、理念層面有所突破,比如大灣區內三種貨幣之間的匯率安排、資本開放、資本市場整合,以及粵港澳三方能否對共商共治共享形成共識、實現民心相通等。

在同期舉行的“世界灣區金融論壇——廣州金融對話灣區”子論壇上,廣州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王建業也就如何借鑑美國和日本的三大灣區成功經驗提出看法。

“灣區並不是一個行政劃分,灣區經濟的本質在美國體現為創新創業,在日本則體現為產業集群和規模經濟。”他認為,美國硅谷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創新中心,是因為有創新的生態。生態中最重要就是人才,冒險探索精神以及多元文化等形成了硅谷獨特的創新生態。此外,法制社會、公平競爭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更好地維繫了生態的良性發展。他建議,粵港澳三地有關部門應該加強調查研究、信息共享、深化合作,以開放改革加強監管,減少監管套利,保障大灣區金融的穩定發展。

談金融作用▶▷大力發展灣區資本市場

廣東省原副省長、廣東省金融專家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雲賢在論壇上指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物流快遞體系,還是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都離不開金融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要建立世界一流國際金融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也具備這樣的底氣。除了香港作為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在持續鞏固外,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金融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6年5年間,廣東金融業佔GDP的比重從原來的6.1%提升到7.7%。

在陳雲賢看來,建立世界一流國際金融樞紐,還需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積極發展科技金融、培育壯大航運保險;努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灣區資本市場;推進灣區金融平臺建設;積極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探索金融監管沙盒政策等。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實施和金融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而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難點,關鍵在於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包括金融資源。”在王建業看來,廣東金融應該儘快擴大互聯互通,儘快與國際市場和國際標準接軌。同時也要吸取世界級三大灣區發展的教訓,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