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

作者 | Anthony Hu

來源 | 樂思門諮詢

每年一次的,阿姆斯特朗諮詢公司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於2018年4月又出來了。DHL供應鏈及全球貨代合體,2017年的年收入為276億美元,繼續榮獲第1名。嗯,這個名次是按公司“塊兒頭”排的。

榜單|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

(注:排名按照2017年(合同)物流的毛收入。該數據按照公開的報道,或者根據 Armstrong & Associates公司的估計,並按照全年平均匯率轉換為美元,以減少匯率波動的影響。)

看點如下:

排名概覽

首先,我依然覺得,Armstrong公司的這個排名,主要還是針對企業的合同物流業務進行評比的,即去掉了快遞、包裹等公共物流業務。這點,從第1名DHL的數據,就能輕易看出,如下表(數據來自:德國郵政DHL公司2017年年報)。本次排名,他們選的數據應該是DHL供應鏈+貨代部分,即合同物流部分。順便,我們也可以看到,DHL的這塊兒業務2016年還下降了不少。德國郵政DHL全年的微弱增長,均歸功於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郵政包裹和快遞業務。

榜單|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

德國郵政DHL在其年報解釋供應鏈板塊的低增長時,有些忿忿不平,“哼!要不因為國際貨幣的匯率變化,損失了4.4億歐元(1歐元約等於1.17美元),本來這個板塊的增長應該是4.6%呢!”看來,做物流的同學,要好好學習,包括貨幣期貨。這個板塊,2016年比2015年當時是下降了的。DHL說,2017年該板塊的增長歸因於美洲和亞太地區。

  • 今年公佈的2017年排名中,前7名的企業位置都與上年沒有變化。
  • 中外運,唯一入圍的中國內地(注意“中國大陸”與“中國內地”的用法)企業,去年是第8名,今年第9名。有意思的是,榜單中關於中外運的收入,兩年維持不變?估計是,統計方目前還搞不清招商物流與中外運合併後,從哪裡找數據,就自己估值了。
  • 今年榜單入圍的門檻大致為:14億美元年收入可排到第50名,39億美元可以到第25名,得70億美元才能進前10。去年榜單的入圍門檻是12.5億美元。
  • 今年新進入兩家公司,就是最後兩名ID Logistics Group和Worldwide Express/ Unishippers Global Logistics。前者是法國的,主要從事零售業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後者是一家以國際貨代業務為主的美國企業。

總體收入及分佈

  • 第1名DHL的收入,是第50名Worldwide Express20倍
  • 2017,年前50名的收入合計為2,512億美元,而2016年前50名的收入合計為2,584億美元總體下降了
  • 2017年,榜單中收入下降的企業有14家
    ,如表中收入增/降為紅字的那些。可見,他們下降得應該很厲害,才拖累了增長的另外36家企業,造成上一點的結果。

各洲企業數及收入分佈如下圖

榜單|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

各洲上榜的企業數目與去年一樣。

榜單|全球第三方物流50強

上榜的美國企業收入合計上升了10%以上,而歐洲企業的收入合計下降了6%亞洲企業的收入合計也下降12%左右。

收入增長快的企業

榜單中,收入增長最快的三家公司如下:

  • NFI(第40名):美國,1932年成立的綜合合同物流公司,有近420萬平米的倉儲、4,000輛拖頭、8,700輛拖板車和萬名員工,服務快消、零售、電商、科技、工業、服裝等多個行業。其2017年收入的快速增長,達到53%
    ,應該是他們的兩起收購帶來的業務合併。他們去年是第50名。
  • Groupe CAT(第41名)1957年由法國雷諾汽車設立的專注於汽車領域的合同物流公司,8,900名員工。其2017年收入的增長為40%,也主要是收購其它企業帶來的業務合併。他們去年是第49名。
  • Transplace(第36名)2000年在美國創建的、以TMS平臺為主的合同物流公司。不過,他們自己認為是4PL。他們去年是第43名。

另外,亞洲企業嘉裡物流,排名第23,收入增長28%韓國的希傑物流(CJ Logistics),排名第20,收入增長22%,也都很不錯滴。

收入下降企業

榜單中,2017年收入降幅最大的企業是,澳大利亞的Toll,降幅達20%。他們在中國以前曾叫新科安達物流。至於原因,我實在是懶得理了。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