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時光悄悄,流轉至今日今時又是一年端午佳節。

如今孩子們的端午彷彿被貼上“放假”和“粽子”的標籤,沒那麼多講究的規矩了,可節味兒淡得卻只剩下了吃粽子。

老師、家長們,你還記得哪些端午的習俗和故事嗎?還記得你教過孩子兒歌嗎?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吃粽子,劃龍船,紀念屈原永記牢。”其實,這些歌謠中藏著許許多多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這個端午,就一邊跟孩子一起讀歌謠,一邊講講端午的故事吧!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節日緣起:除了屈原還能想到誰?

端陽,端陽,粽子粽,

拿個粽子塞龍洞。

龍戴鮮花吃粽子,

吃飽粽子回龍洞,

請你不要傷害屈原公公。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屈原

咿呀跟著長輩學兒歌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屈原成就幾何,卻牢牢記住屈原與端午密不可分的關係。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郢都,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背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屈原提筆揮毫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相傳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立即划船撈救,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百姓們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遂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當然,除此以外,還流傳著端午為紀念春秋時期忠良之士伍子胥、東漢救父投江孝女曹娥等等傳說——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端午的食物:除了粽子,還能吃這些!

桃兒紅,杏兒黃;

五月五,是端陽;

粽葉香,裹五糧;

剝個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萬年長。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端陽節,食五黃;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天中五瑞虎稱王。

鍾馗掛在大牆上,蠍子蜈蚣無處藏。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雄黃酒(古畫《端午故事》清 徐揚)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五黃”

傳統佳節的歌謠中總少不了美食相伴,端午也不例外。

甜粽子 or 鹹粽子?白粽子 or 肉粽子?不能再問了,否則又要吵起來啦!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相傳為祭奠屈原而流傳,是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此外,“食五黃”的習俗也流傳於民間。要知道,在古時候,這可是富人才有的排場!

“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及雄黃酒。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因此,有了吃“五黃”避“五毒”的習俗。

除此之外還可搭配食“五白”,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黃”與“五白”,可清熱降火,健脾和胃。

節日植物:別小看這些吊起來的“草”!

五月五,是端午,

背個竹簍入山谷;

溪邊百草香,

最香是菖蒲。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菖蒲

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處處端陽處處祥。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艾草(圖源中國醫藥)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古來端午既有懸菖蒲、艾葉於門窗以祛避邪疫的習俗;與此同時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亦保持至今。

新鮮菖蒲、艾葉可散發強烈芳香,其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江南民間部分地區還有端午掛桃枝的習俗,其是以桃枝來代替桃木,象徵著遠古時期可捉鬼的神荼和鬱壘兄弟倆,以乞求他們守衛門戶,起到驅鬼避邪的作用。

節日裝飾:樣子好看,寓意更好!

雄黃酒,灑庭戶,

小孩頭上畫老虎。

一,二,三,四,五,

家家戶戶過端午。

金鎖子、銀鎖子,

不如戴個百鎖子

孩子們在端午節的樂趣除了飽食香甜軟糯的粽子,還有可供佩戴和把玩的飾物。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如香包、五色繩等避邪物的風俗。香包是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掛於孩童脖頸之上,可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香包

畫老虎又稱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據說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該習俗為借雄黃驅毒的同時,也含以“王”代百獸之王的猛虎鎮邪的寓意。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老虎、畫額

百鎖子,即百索子又名五色絲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編成的線環。中國古代以五色(紅、黃、白、青、黑)為吉祥色,以五色絲係臂,以求驅邪之用。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百鎖子(圖源網絡)

節日活動:敲鑼鼓~賽龍舟~

五月五,過端午,

賽龍舟,敲鑼鼓,

端午習俗傳千古。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賽龍舟

五月五,是端陽;

龍船雙雙鬧長江。

兩邊坐著划船手,

中間坐著打鼓郎。

咚咚鏘,咚咚鏘,

咚咚咚咚鏘。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賽龍舟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划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其他地區多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過去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的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人們通過盛大的儀式祭祀龍王廟,以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今日端午!這些歌謠裡藏著的端午故事,你知道嗎?

一輩又一輩人們將歷史中的端午寫進文化,與民族記憶共同儲存;將記憶裡的端午編進歌謠,代代相傳;將眼下的端午端上餐桌,當成又一個團圓佳節……

有的人不時擔憂,如今的節日味漸漸淡去。不過,大家記憶中專屬於端午的快樂顯得格外寶貴,孩子們如何才能切身地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呢?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何不利用這難得清閒的小長假時光和孩子一起包粽子,講講小小粽子中傳承的長長故事;

帶孩子一起懸艾葉於門窗,說說細枝嫩葉的神奇功效;

與孩子一起觀看龍舟比賽,聽聽孩子深受感染時的想法和感受。

除了這些,還能與孩子一起重新認識端午的活動還有很多,編織節日的五彩繩、誦讀經典的詩詞甚至一同欣賞一檔端午的晚會……親身體驗過方能真實感受節日的魅力。

文化,也正是在這樣的言傳身受中得以世代相傳,無盡延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