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这个夏天最火热的无疑是此刻正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而每逢世界杯调侃国足则成为了一个件颇似“全民狂欢”的节目,比如近日网上就流传着一个段子:

有人说,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劲儿来;

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劲儿来;

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劲儿来;

克鲁伊夫退役了,荷兰足球20多年没缓过劲儿来;

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没缓过劲儿来;

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1000多年没缓过劲儿来……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高俅,高俅,好的,其实关于高俅这个人(强行转则),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水浒传》中的那个奸臣形象,可以说令人无比咬牙切齿了。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高俅,却并不像《水浒传》中这么负面,甚至最早的时候他还是大文豪苏轼的书童。而拥有一身蹴鞠本事的他却在阴差阳错之间成为了北宋武官之首,那么高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一个答案。

在谈论高俅之前,有一件事非常奇怪,作为北宋末年的权臣,正史对其记载少之又少,这本该是极其不合理的,可事实确实如此。所以对于高俅很多情况我们都只能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揣测,尽量还原一个在北宋末年风云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关于高俅最早的记载,还是出现在《宋稗类钞》中。根据记载,公元1093年的时候,苏轼奉命前往定州(河北定县)就任知州,而把书童留给了好友王诜,而这个书童正是高俅本人,苏轼自己对他的描述是“聪明伶俐,笔札颇工”。

如此想来,高俅应该是穷苦人家出生,此时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但毕竟跟随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顶级文豪,所以耳渲目染之下,于其后来不仅可以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且有诗词歌赋功底,为人乖巧伶俐略懂武术而讨好宋徽宗的描述也是十分符合。关于高俅的这些性格和技能应该都是在跟苏轼做书童时所带来的,只是并未找到说高俅有过蹴鞠的经历,而且翻遍史料也未寻得说苏轼个人喜欢蹴鞠的记载,难道高俅真的是万年一遇的足球天才?好吧,只能当他是足球天才了。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好吧,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总之当苏轼把高俅送给王诜的时候,他的整个命运就改变了,因为王诜正是后来宋徽宗赵佶的姑父。当然,高俅和宋徽宗赵佶相识的时候,赵佶还只是那个轻佻的端王。说是有一天王诜和赵佶同去上朝,赵佶看上了王诜梳头发用的梳篦,而王诜则表示自己家里还有一个,并承诺叫自己的书童,也就是高俅隔日送到赵佶府上。

蹴鞠在北宋的流行就不用说了,其中最为疯狂的就是北宋宫廷,他们甚至有专业的指导人士和蹴鞠队伍,民间也有叫做“齐云社”或者“打毡社”的职业球队,而赵佶自然也是一个十足十的“蹴鞠爱好者”,正如他在自己的《二家宫词》中所描述的“攀鞍控马事打毡,束带花袍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先赢惟喜第一筹”一样,对于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在之后党争中坐上皇位的赵佶来说,他只想每天画画、写诗、练书法、搞园林建设和“踢足球”。也正是那么一个午后,当赵佶在端王府和属下玩蹴鞠的时候,一个小书童莽莽撞撞就进来了……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请问,你们谁是端王殿下”?

赵佶自顾踢着蹴鞠并未抬头,道:“是晋卿(王诜字晋卿)的书童送梳篦来么?放亭子桌上吧。”

“哦”,高俅弱弱诺了一声,便径直向亭子走去。“嗖~唉,球球球,小心”,赵佶身边的一个护卫赶忙朝高俅喊去,原来不知怎么的球居然飞偏了,猛得朝高俅射了过去。只是话音未落,高俅一个转身,一个抬腿勾脚,高速旋转的蹴鞠已经被高俅稳稳当当踩在了脚下。而这时,赵佶才抬头看向这个书童…只见其脸色稚嫩,于自己相仿的年纪,却透露着一种成熟。(BGM:“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

“你懂蹴鞠?”赵佶率先开了口。

“嗯,以前跟苏大官人的时候学过。”

“那好,我跟晋卿说一声,今后你就和我一起玩吧。”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就这样,两个年纪相仿、兴趣爱好又相同的年轻人就混在了一起。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赵佶在党争中阴差阳错被向太后力保即位,既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由于高俅和其关系极好,备受宠信。但是想在北宋当文官,起点和要求都极高,必须经过科举仕途才行,所以高俅灵机一动,便主动申请自己到边帅刘仲武麾下替北宋驻守边疆,准备走武官升级之路,赵佶应允。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仅仅只是高俅,在北宋如果你能踢一脚好球,确实极利于仕途。比如《中山诗话》中就记载了柳永(对,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柳永)的哥哥柳三复本是进士出身,却不得重用。后来得知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于是便伺机在丁谓面前表演球技,最终博得其赏识,给了一官半职。所以高俅的这波操作,也还算正常现象。

但是宋徽宗最多也只能给高俅一个机会,能在边关中取得什么成绩,全靠他自己。而高俅却不负重望,在刘仲武军中屡建战功,《挥麈后录》记载说高俅:

“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可见高俅确实有些本事(具体是什么战功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也正是由此,其一路升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司”的位置,并受封太尉,为武将首官(嗯,具体中间经历了啥历史也没记载,就是这样)。

前面我们说了,对于高俅最大的争议就是他到底是不是个奸臣,他的官品怎么样。根据《挥鏖后录卷 》、《东京梦华录》等记载,高俅其实人品相当不错,比如带他立功的刘仲武犯了罪,是其向赵佶求情才保下的;再比如后来苏轼落魄以后,苏家后人进京,都是高俅派人安排。

人品可以,官品高俅就不怎么样了,可能是因为其真的没有啥政治能力的原因(毕竟书童出身)。在其任殿前都指挥使司期间,只会叫禁军表演各种花里花哨的阅兵仪式去讨赵佶欢心,什么龙舟、舞狮皆有。公元1126年,由于“靖康之耻”,北宋六贼— 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悉数被斩,高俅则是免职,并于同年五月病死在开封。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虽然他可能拯救国足,但绝对不是奸臣

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作为北宋末年权臣,高俅的正史记载会如此稀少,但是从一个书童到受封太尉,已经足以说明高俅的传奇。当然了,从目前的史料来看,高俅虽然官品不好,但是为人并不差,若说其为奸臣应当是不太恰当的。只是作为管理禁军的长官,却只知耍花架子,那场靖难却也难辞其咎,而如今因为《水浒传》的刻画,怕是要永远在民间背一个“奸臣”的黑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