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你清單式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看了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資料,感覺現在的大多數教育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變得一團糟。

阻礙了他們個人特質的培養。然而這種育兒方式在大多數家長的潛意識裡是理所當然的,我想說的是,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孩子的成長,父母卻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當中去。大多數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卻基本上不關心孩子究竟一天經歷了什麼?

擔心孩子這是本能,但是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也會有很多壞處。

不要用你清單式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比如家長認為孩子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孩子的錯誤。關注孩子的每一件小事,掌控他們的每一個細節,直到他們進入名牌大學,找了好工作。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傾向讓我們孩子過一種清單式的童年。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先讓他們進入好的學校,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在好學校的好班級中同時取得好成績並且較高的榮譽,還要參加運動,活動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創建社團,因為這是走向社會的基石。

不要用你清單式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們的想法?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做到最好,而且所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家長們希望中的完美。

我們希望我們孩子能夠做到完美,而我們卻沒有要求自己。我們沒有做到,所以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成功,我們忙著跟每個老師、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搞得像是孩子的管家、像私人管家、秘書,然後對孩子、我們寶貝的孩子,我們要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中幫忙、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他們考上頂尖大學,進入世界500強企業。

我們都很清楚,名牌大學都是萬里挑一,所以大部分清單式的童年長大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整天都在學習做作業上補習班,總覺得任何事情都要充實起來。去規劃他們的時間,每一步,每一天,每個活動於我們對他們,規劃好了未來。成敗攸關,我們不讓他們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

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在清單式的童年中,我不可否認希望他們開心,但他們放學回家,我們通常第一件事就問詢他們的手頭是否有作業和成績。

他們從我們臉上看到的我們對他們認可,我們的愛,看他(她)們的價值卻是來自成績單上的結果,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就像動物園上的訓獸師一樣,讓他們跳的再高點再遠一點。

日復一日,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我們該對哪些課外活動感興趣,感興趣的是他們只會問輔導員“我們怎樣才能進入好的大學?”,然後當他們拿到成績單。如果拿了一箇中等分數的時候,他們會狂躁的給同學給老師發短信,有誰考這個分上了好大學嗎?

不要用你清單式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然後我們的孩子們,無論是高中畢業的時候的結果怎麼樣?

都會被壓的喘不過氣,心裡十分脆弱,精疲力竭。他們比實際年齡顯得更老成,盼望大人告訴他們“你已經做的夠多了,小時候這麼努力已經足夠了。”,他們卻現在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更甚有的孩子會想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認為這樣都有意義。我們所表現出來的給他們的感覺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希望的,最好的大學或者找不到好的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或者僅僅是我們認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就是這樣。他們是為了你們而考大學。

但是如果你看看這形勢的後果,你有勇氣看的話。你會發現這不只是孩子認為它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線是他們在正在成長的意識裡。就像看的電影《傀儡人生》或者《惡棍天使》裡的查小刀一樣。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

隨著我們過度的幫助,過度的保護,工作指導,過度的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自我能效(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的自尊更重要。這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通過的行動,才能達成的成果建立起來的。

而不是你們先把路鋪好帶著他們做出的行動。是他們自己的行動產生的結果。極而言之,如果我們的孩子要建立他們也必須要建立自我能效。就是需要自己更多的為他們的人生。做出更多的思考,規劃和決定、行動,期望,應對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我現在是不是再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有干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任其發展呢?

當然不是。這並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成他們童年奮鬥目標,當我們帶孩子,去追尋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中的工作。

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了。其實我們通過這種過度幫助來讓他們獲得一些短期的成功,比如幫他們做作業兒拿到好的成績,在我們幫助下,他們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好初中高中簡歷,我沒有說的是這些會讓他們在我們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孩子要上哪些名牌大學,而需要更多關注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在哪都能夠成功。我要說的是,孩子需要我們少一點痴迷於成績和分數,而且他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擁有自我能效,有主見的童年上。

比如凡事親力親為,這是有根據的。歷史上最有話語權的人類研究被稱為哈弗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技能上的成功往往是孩子們小時候做家務留下的基礎。越早開始這種挽起袖子開乾的心態,這種心態代表著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這就是讓你在工作中找到新奇的東西。

我們都清楚這個道理哦,在清單式的生活的童年裡,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等等親力親為的事。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還在等待著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並不存在。

更可悲的是他卻把愛是對於工作的愛,而不是對人的愛、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要愛別人,他們要學會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所以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關注,當我們親愛的孩子放學回家,或者我們下班回家,我們要關掉電子設備把手機放到一邊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出生的孩子。然後我們應該說“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嗎?”然後你孩子會說“午飯”,雖然很想聽到的是學習,考試,但你還得表現出對午飯的興趣。你要說我今天午飯哪裡比較棒,他們需要知道分數並沒有很重要,不止他們的學習成績。

好,你可能會想,大學看的就是分數和獎項。

但我告訴你們,是的,那些最有名的學校需要這些分數。但是如果你換一個想法,為什麼這些就是好學校?往往是走出來的人有偉大的成就,而不只是偉大的學校造就成功的人。

不要用你清單式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不管他們進入什麼樣的學校,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有沒有主見,有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那些商業上的成功人士,成功點不是他考上多好的學校,而是在學校中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在職場上他們有獨特的見解和想法。而不是書呆子,一個考試機器,一個等待發號指令的程序。

你們的孩子不是什麼名花名草,是一株野花,一株未知名的花,他們經過風吹雨打,誰能保證不是稀世珍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