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張遼先去救援樊城,也會成為第二個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一場秋雨,像是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了,造成的嚴重後果是,數萬人馬喪生,兩位大將,一位晚節不保,一位被殺,這就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水淹七軍”。

當時,交戰雙方,關羽取勝,于禁被俘,龐德被殺,于禁所督七軍三萬多人全軍覆沒。關羽取得輝煌勝利,威震華夏,曹操嚇得要遷都,以避開關羽的鋒芒。

問題是,造成這種嚴重後果的原因,是于禁不會統兵打仗嗎?是于禁無能嗎?

為什麼說張遼先去救援樊城,也會成為第二個于禁?

答案是,不是的,于禁很會統兵打仗,于禁作為當時五子良將中地位最高的一位,怎麼會無能呢?

那麼,只有一種結果,于禁是敗給了這場秋雨,也就是說,于禁是被這場秋雨打敗的。

《三國志 于禁傳》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為什麼說張遼先去救援樊城,也會成為第二個于禁?

樊城這場秋雨,導致漢水暴漲,平地水深好幾丈,于禁的七軍全部泡在水裡,成了落湯雞,喪失了戰鬥力,只能等著被關羽宰割,于禁走投無路,只得束手就擒。

試想,如果換成張遼先去救援樊城,會不會成為第二個于禁?

為什麼說張遼先去救援樊城,也會成為第二個于禁?

答案是,張遼先去,遇到這場秋雨,也會戰敗,甚至也會全軍覆沒。為什麼這麼說呢?依據是什麼呢?

依據得從建安十八年(213年)的那場大雨說起,當時,曹操和孫權在濡須口交戰,臧霸和張遼同為前鋒,結果,遇上一場大雨,前鋒大軍先到了之後,看見江水暴漲,敵船稍進,將士們全都不安起來。這時,先鋒張遼便欲退走,臧霸阻止張遼說:“曹公是那麼英明的人,怎麼可能會捨棄我們呢?”

到了第二天,果然,曹操下達命令,撤軍。

《三國志 臧霸傳》記載: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進,將士皆不安。遼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鈍,寧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

也就是說,張遼面對大雨,也是手足無措,濡須口的這場大雨,遠遠比不上樊城的這場大雨,就這麼一點毛毛雨,張遼都不敢作戰了,換成樊城之戰的這場大雨,張遼還能全身而退嗎?

樊城之戰的這場秋雨,不僅是張遼,換成誰來,都必敗無疑。因為,天要下雨,誰能阻止?天時如此,誰能奈何?除非像現在,派幾架戰鬥機升空,驅走烏雲,不讓雨下。

比如,俄羅斯聖彼得堡建城300週年慶典,40多個國家領導人云集聖彼得堡,為了不讓雨水掃興,俄空軍用化學制劑驅趕烏雲,4架空軍飛機向空中發射了66磅化學制劑,總價值達50萬英鎊,確保有個好天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