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一生英武恥辱於一次錯誤

于禁:一生英武恥辱於一次錯誤

  以二千兵馬拒袁紹十萬雄師,以數百人丁退張繡浩蕩大軍,于禁的戰功不可謂不高。這個把一生的青春和熱血都揮灑在戰場上的軍人,卻因為一念之差而帶著屈辱離開了他曾經熱愛過的世界,離開了他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土地。當他不經意間"晚節不保"時,他身上所有的美德都在一瞬間消失於無形,他身上所有的光環也都黯淡得不見蹤影。于禁的生命鴻毛一樣輕飄飄地遠去了,就像北方的天空上飛過的落寞的鳥兒,不留一點痕跡。

  在曹操眾多的武將之中,有勇而無謀者比比皆是,于禁卻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將軍,位列曹魏五虎上將,幾可與蜀漢之趙雲媲美。在曹操發動的無數次戰役中,于禁都榮幸地擔任著前鋒的重要角色,並且一度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務,成了曹操開疆拓土的一員必不可少的大將。

于禁:一生英武恥辱於一次錯誤

  跟隨曹操出生入死三十餘年,經歷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爭,于禁身上那些可以想象的補丁一樣的槍傷,是他一生戎馬生涯的濃縮,是他一生卓著功勳的詮釋,也是他忠於曹魏集團的最好見證。于禁的勇武和忠誠把他推向了榮譽的頂點,也把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一個在政權漩渦裡掙扎的魂靈,到時死才發出了無奈而感傷的呼喊:兒子啊,我多想和你像以前那樣牽著黃狗出東門去打獵啊,可是這還有可能嗎?一個在戰場上廝殺了數十年的老人,他內心深處一定也有著一個卑微卻美好的願望,或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或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然而,現實沒有給於禁這樣的機會,古稀之年的于禁仍然無奈地陷在戰爭裡無法脫身。

  于禁有一個老革命赤誠的心懷,當革命需要他時決不含糊,所以,當關羽逐漸逼近許昌時,遲暮之年的于禁毅然揹負起國家重任,準備發揮自己的餘熱。只是,這次非但沒有解樊城之圍,反倒把自己套牢了。水淹七軍,一場自然災害讓關羽聲震華夏,甚至讓龐德也名垂青史,但是于禁三十餘年的威名卻在這場大雨中被沖刷得支離破碎。

  曾經的穩重青年,如今的資深將軍于禁,在兵敗如山倒的危急關頭做出了一個與他的穩重和閱歷極不相稱的舉動,恐怕也是他一生惟一遺憾的舉動:肉袒出降。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曾經一生輝煌的于禁屈辱地作了階下之囚。從此,他再不是那位縱橫江湖的威武將軍了,他成了恥辱的代名詞。在我們這個忠孝至上的國度裡,于禁的做法無異是自絕於人民。我們可以原諒殺妻殺子又自殺的公孫瓚,卻不能允許一個人喪失氣節。哪怕他是一個對生活充滿了渴望、對生命充滿了敬畏的老人。

  關羽的侮辱、虞翻的怒罵都無所謂了,一個臉上寫滿百年滄桑的老人,一個皺紋裡可以再現時代烽煙的老人,以一種頑強的姿式承受著這一切。當他被送回魏國的時候,本以為生活又向他傾瀉了一抹溫暖的陽光,本以為美好的塵世還值得眷戀與珍惜。然而,等待他的卻是更殘酷的折磨,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于禁:一生英武恥辱於一次錯誤

  于禁跟隨曹操馳騁沙場數十年,沒有功勞有苦勞,曹丕這小子也太欺負老同志了。為了羞辱于禁,曹丕讓他去守曹操的陵墓,並且處心積慮地在陵屋中畫下了龐德慷慨就義、于禁苟且偷生的場景。這路人皆知的含沙射影,刺中了于禁內心那不可觸摸的疼痛。

  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抑或是北魏,有誰能理解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的夢想和悲哀呢?誰能體會他內心的孤獨與傷痛呢?那個無情的社會已經不再值得留戀了,燈枯油盡之後,一棺之土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