銨態氮肥和硝態氮肥有什麼區別?如何選用?

銨態氮肥和硝態氮肥都是常見的兩種氮肥,那銨態氮肥和硝態氮肥有什麼區別?該如何選用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銨態氮肥和硝態氮肥有什麼區別?如何選用?

  氮肥是農業生產上使用量最大的一類肥料,按其中所含氮素養分的形態,可分為銨態氮肥(如碳銨、硫酸銨、氯化銨等)、硝態氮肥(如硝酸銨、硝酸鈉等)、酰胺態氮肥(如尿素)、氰氨態氮肥(如石灰氮)等類型。硝酸銨含有硝態氮和銨態氮各半,稱為硝銨態氮肥;硝酸磷肥和硝酸磷鉀肥等複合(混)肥料,其中的氮素養分也有硝態氮和銨態氮,連同硝酸銨在內,可統稱為硝態氮肥料。

  在生產上,一般同時施用銨態氮肥和硝態氮肥,往往能使作物獲得較高的生產速率和產量。同時施用兩種形態的氮肥,植物更易調節細胞內pH值和通過消耗少量能量來貯存一部分氮。兩者合適比例取決於施用的總濃度,濃度低時,不同比例對植物生長影響不大;濃度高時,硝態氮作為主要氮源顯示出優越性。如硝酸銨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動性較小的銨態氮,又含有移動性較大的硝態氮,二者均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銨是一種在土壤中殘留極少的良好氮肥,屬生理中性肥料。而硫酸銨是一種銨態氮肥,在生產上可作基肥、追肥和種肥。作種肥時對種子發芽無不良影響,但用量也不宜多。它屬於生理酸性肥料,在酸性土壤長期施用,會進一步增強土壤的酸性,破壞土壤結構;在鹼性土壤中施用,硫酸銨中的銨離子被吸收後,硫酸根離子殘留在土壤中與鈣發生作用,會使土壤板結變硬。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為什麼往往不按其需求有計劃地吸收,而是更多地吸收硝態氮,並“貯備”於液泡中呢?研究表明,硝態氮在營養器官生長期大量累積是一切植物的共性,隨著植物不斷生長,體內的硝態氮含量越來越少。據瞭解,植物在營養生長階段大量吸收營養物質,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前生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供後期生長需要。硝態氮在植物體中累積是植物的“貯備”措施,也是適應逆境的需要。營養生長期積累的硝態氮多,即使後期土壤供應養分不足,植物仍能很好地生長和發育。另外,硝態氮在液泡內還是重要的滲透調節物質,在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合成減少,液泡內有機物含量下降時,硝態氮可替代它們起滲透調節作用,這種調節需要的能量也低。

  銨態氮促進植物吸收陰離子,消耗有機酸;而硝態氮促進植物吸收陽離子,促進有機陰離子的合成。一般來說,旱地植物具有喜硝性,而水生植物或強酸性土壤上生長的植物,則表現為喜銨性,這是作物適應土壤環境的結果。如玉米、小麥對硝態氮偏好,在等氮量的供應條件下,硝態氮的增產效果會更突出一些;菸草和蔬菜,它們也是喜硝態氮的作物。硝態氮極易分解,在土壤中活動性大,能迅速提供作物氮素營養,同時,又易於流失、肥效較短,這種特性符合菸草的要求,葉片要生長快,在適當時候能能落黃“成熟”。而且硝態氮有利於菸草體內形成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烤出的菸葉品質好,燃燒性好。蔬菜施用硝態氮肥產量高,如硝態氮低於肥料全氮的50%時,產量會明顯下降。

  銨態氮和硝態氮施用後,在水田利用率一般只有30%-54%,在旱地裡被作物吸收利用要好一些。銨態氮肥施到水田裡後,落在水下的泥層(氧化層)上,由於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通過亞硝酸菌把銨態氮氧化成亞硝酸,再通過硝酸菌把亞硝酸氧化成硝酸。水稻是嗜銨性作物,吸收銨態氮肥的能力較強。亞硝酸和硝酸在水中成為帶負電荷的離子,不僅很少被作物吸收,也不能被土壤吸附,很容易隨水流失,或者滲透到泥土下層(還原層),由於缺氧而產生還原過程,經過反硝化細菌(或脫氮菌)的作用,將硝酸還原成亞硝酸,進而還原成氣體狀態的氮或氧化氮,往空氣中跑掉了。

  經過這樣的“硝化-還原”過程,銨態氮肥的損失率一般達15%左右,高的則在40%以上,損失驚人。硝態氮肥主要經流失和還原作用而損失。尿素、石灰氮等酰銨態氮肥,本身不直接被作物吸收,它們在水中先轉化為銨態氮,除被作物吸收一部分外,其餘的也因發生上述“硝化作用”而損失,或隨水流失。

  以上就是銨態氮肥和硝態氮肥的區別的一些介紹,大家在瞭解之後,可以根據實際的種植情況,合理地進行選擇和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