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節


今天是6月18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

“四大傳統節日”。

在古漢語中,

“端”是開頭、初始的意思,

端午,意為“初五”。

端午節時,

家家戶戶都懸艾草、菖蒲,

包粽子吃粽子,以此慶祝端午節。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起源

6月18日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

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

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起源於“惡日”

戰國時代,

五月五日被視為“惡月”“惡日”。

農曆五月,多陰雨天,

衣、物都容易黴爛,

稻田亦易遭蟲害。

舊時人們認為五月諸事不吉,

稱為“惡月”,

採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

不搬家、不造船等迴避的辦法。

因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所以,這一天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

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起源於古百越祭祀活動

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

即古百越族。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

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

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

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

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

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

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其實,惡日是北方的習俗,

賽龍舟是南方的習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南北的不斷融合,

就發展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

他熱愛楚國,

卻換來君主的猜疑與貶謫,

眼見楚國覆滅,楚原悲痛欲絕,

投汩羅江而死。

百姓們感念他對於祖國的忠誠,

於是劃舟船找尋他的屍體,

又將飯糰等扔進水中,

希望水裡的魚蝦不要傷害他的身體。

於是,賽龍舟、吃粽子發展成為

紀念屈原的習俗。

據考證,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早在屈原出生前就存在,

屈原在《楚辭·涉江》中亦有關於龍舟的描寫。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傳承

6月18日

端午節自“惡日”、“惡月”衍生而來,

自先秦開始,就有了慶祝端午節的儀式。

此後,

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先秦

戰國時代,人們已把五月五日

視為“惡月”“惡日”。

先秦時,南北風俗各異,

《大戴禮》雲:“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五月五日這天

古人五月採摘蘭草,

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

秦代兩漢

秦漢時,國家統一,

南北風俗融合,

此時端午風俗主要是“避惡”。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於戰爭頻繁,

人們飽嘗戰亂之苦,

所以端午習俗最重要的即佩戴“闢兵繒”了。

人們用五色絲染練製成日月、星辰、

鳥獸之形狀,

上刺文繡、金縷,即叫闢兵繒,

也沿襲漢代名稱為長命縷或續命縷。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隋唐時期

隋唐時,在前朝風俗的基礎上,

端午的風俗多演變為娛樂活動。

此時,“惡日”不惡,

充滿了節日的歡樂。

唐玄宗曾在端午節時,大宴群臣。

而民間則賽龍舟十分盛行。

宋代

與漢魏時貼桃印辟邪不同,

宋代避邪多貼天師符。

南宋《歲時廣記》記載,

每到端午節,

城裡就有人畫天師的像出售。

還有人用泥巴做天師的塑像,

放在門戶上。

與此同時,遼、金兩國也非常重視端午。

每逢此日,遼國皇帝要系長壽綵帶,

並賞賜君臣。

金國要拜天、射柳、打馬球等。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明清

明清時,端午又稱“女兒節”。

過節時,家家都把閨女打扮得美美的,

戴上榴花,叫“女兒節”。

出嫁的女兒還會在此時回家歸寧。

明清人貼天師符辟邪更甚,

還有“五雷符”、“紙符”、

“五毒符”、“五瑞符”等。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習俗

6月18日

端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

節日風俗也十分多樣,

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很多地方習俗都不大一樣。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賽龍舟

“龍舟”一詞,

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

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

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

攘災異、事事如意,

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

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

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掛艾草、菖蒲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

氣溫上升,

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

所以,古人往往會在

家門口掛幾株艾草和菖蒲,

由於它們特殊的香味和藥理作用,

人們用它們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

端午節,

吃粽子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習俗。

早在春秋時期,

人們便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食用。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粽子的樣式也越來越多,

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

端午時,

人們用佩蘭或草藥,煎水沐浴。

《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湖南、廣西等地,

則用柏葉、大風根、

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此俗至今尚存,

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戴香包

端午時,人們做製作香包佩戴,

內裝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

排草、山奈、甘松等,

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一是為了防蟲防病,

二是表達了美好的生活願望。

熱戀中的女孩,

會親手做一個荷包送給戀人,

以示情意綿長。

喝雄黃酒

古時,端午節有飲萍蒲酒、雄黃酒,

噴酒雄黃酒、硃砂酒的習俗。

主要是為了驅蟲防病。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影響

6月18日

古時,中華文明對周邊各國影響深遠。

端午節也是如此。

周邊各國在端午節都有紀念活動。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韓國

韓國人十分重視端午。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江陵端午祭時會舉行各種

巫法和祭祀典禮,

並進行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

在韓國,端午節用於祭祀祖先、

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

端午節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

品櫻桃茶、喝醍醐湯,食艾草糕。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日本

在日本,端午節是五大節之一。

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曆5月5日,

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划龍舟,

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

並在門前掛出菖蒲草。

新加坡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都將賽龍舟、

吃粽子都搞得有模有樣。

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

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

精心醃製上等瘦肉,

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

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越南

端午節時,越南人會準備黃姜糯米飯,

來感謝祖先的恩惠。

並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大人會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處

繫上五色線,

意為保佑孩子不受疾病困擾,健康成長。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寄語

6月18日

說了這麼多,似乎有點囉嗦,

可詩詞君猶記得韓國端午申遺時

國人十分震驚,

感覺“端午節”被搶走了。

傳統的節日,需要現代人來發揚傳承,

希望大家多瞭解一些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不要讓傳統文化在我們手上丟掉。

好了,端午來了

炎炎夏日,艾草銜香,

詩詞君祝你

百邪不侵、端午安康!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端午情濃,一路艾草香】

那時慾望很少天很藍

那時候 誰能忘

家家戶戶艾草香

媽媽剝開糯米粽

屋裡屋外都是香

那時候 很純靜

汽車偶爾呼嘯過

難忘鳥兒聲聲

難忘荷花亭亭

更難忘鄉情綿綿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詩意的迷霧開始消散

田園的芳菲越來越遠

手機裡有紛繁的世界

短篇雜文甚至逸事片段

各類人物的偉大或者平凡

都在人性的世界裡

閃光 顯現

不去管小鳥的嘰嘰喳喳

《離騷》猶在 ,思夢成仙

總想把靈魂歸零

夢裡夢外滿腔熱血

醒來問白雲

哪裡還有無憂的田園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年年端午年年粽

汨羅江水長萬年

從渾沌的遠古啊

飄來

家鄉的艾草香

母親微笑

糯米端坐箬葉竹

父親微笑

端坐成了莊嚴的山

雙手接過母親的粽

心中回味

數不盡的暖

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到,艾草米粽正飄香,端午情濃艾草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