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冬天是一個蕭索的季節,也適合去看一些蕭瑟的東西。譬如古道,譬如廢墟。在甘肅河西走廊上,有許多散落在戈壁和荒野中的古城廢墟,它們像留在大地上的一個個謎題,帶領我們走進那段悠遠歲月。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在冬季寒風凜冽的清晨來到陽關,更多的是源自內心的一種情懷。其實,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只是多少年來,它早已成為精神裡的城,從未改變。作為古代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和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陽關在中西方交往的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西漢以來,歷代王朝將這裡作為重兵戍守的軍事要塞;商旅、使節經由此地,往來東西;更有文人墨客臨關興嘆,著就詩篇。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然而,惡劣的環境是它的頑疾。陽關往西就是萬里無垠的沙海 - 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是一條死亡之路,足以把任何生命埋葬。這也是一條極度缺水的天然屏障,不用說古代騎馬乘駱駝,便是今天的驅車翻越,也是艱難萬分。人們口中的“陽關大道”,可能也只是相送之人的一種期許罷了。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獨立在這蒼茫的陽關之地,忽然明白,西出陽關的大多成了謫官逐臣。所有壯志未酬的豐碑,只是他們浪跡天涯的起點。此去也許就是永遠,故鄉便成了回不去的遠方。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還未從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愁裡回過神來,我們便來到了小方盤城。關於小方盤城是不是玉門關的爭議至今都沒停息。有人說小方盤城太小,夠不上一座城的規模;也有人認為這裡是玉門都尉府,關城在向西11公里的馬圈灣附近;還有人覺得小方盤為內城,玉門關應位於外城西側150米處的南北長城線上。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但在未找到確切證據之前,小方盤城就是玉門關。因為我們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玉門關,否則那些不度的春風,遙望的孤城,都落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名字上,豈是它能承受之重。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來到大方盤城(昌安倉),已是中午時分。整座城址坐北向南,黃土夯築,有內外兩重城牆。外城尚存,內城牆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風蝕、開裂、剝離和坍塌。根據發掘的漢簡和西晉石碣證明,從西漢到魏晉,大方盤城一直作為玉門關邊防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中國古代西北邊防糧倉儲備重地。它與玉門關生息相關,互為臂肋,在歷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而它似乎被古代詩人所遺忘,沒能出現在詩句中,卻留在了古疏勒河曾經的逝水裡。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這座玄奘西行取經路上曾講經一個月之久的塔爾寺,原是一處繁華的大型佛教寺院,如今也只殘存幾座坍塌的佛塔。如果這是一個死去的城,那麼它遲早要化為泥土,融入大地,然後以另一種形態重生。既然佛法都不能抗拒時間,那麼輪迴只是一種期許。所以不遠千里來看廢墟,算是一種執念吧。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距塔爾寺不遠,就是鎖陽城。城內佈滿沙丘,積炭堆、瓦礫,長滿了紅柳和許多沙生植物,西北角還留有一座高大巍峨的墩臺。外城周圍,支渠、毛渠、斗渠和廢棄耕地交錯相連。還有不遠處的累累墳頭,那是古代戰死將士的墓地。黃土千年依舊,野草歲歲瘋長。走在高低起伏的城牆之上,撫摸著斑駁的城牆,似乎依稀還能聽到遠處傳來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廝殺聲.......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出張掖市區沿國道一路西行,從一處岔路左拐,繼續沿鄉間便道前行不遠,即可看到一處村莊,沿村道穿過農田,便到了一處荒漠地帶,同行的張掖市旅遊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就是黑水國遺址了。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城內極其空曠,黃沙遍地,到處是殘垣斷壁,滿目荒涼。只有那古佛塔、南城的角墩、黃沙中的角樓和城門尚依稀可辨。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在乾旱缺水的河西走廊,有水便是綠洲,無水便是沙漠。黑水國的幾度興衰,皆因水而起伏跌宕。黑河從古城旁靜靜流過,只有它見證了黑水國往昔的輝煌。

河西走廊上那些“失落”的城

面對遺址,面對廢墟,總免不了扼腕嘆息。然而我們幾千年的文明,不正是建立在那一層層屹立過而又倒塌了的廢墟之上嗎?所有的湮滅,都會因為它曾經的屹立而永垂不朽。我們若愛它年輕的生命,更應愛它的遲暮甚至死亡。想到這裡,我也就釋然了。也許正如餘秋雨先生說的那樣:“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築的黃葉,而黃葉本身也是一種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