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身份公佈|不想孩子一生卑微,請“逼”自己優秀!

高考狀元身份公佈|不想孩子一生卑微,請“逼”自己優秀!

從寒門到朱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這兩天,各地的高考成績陸續公佈,高考狀元相繼出爐。

如無意外,狀元依舊會在大城市的超級中學扎堆,家境優渥,素質全面,光環滿身。

比如,2018年的安徽高考文科第一名,是來自合肥一中的鄭辰筱,她以總分678分的成績奪冠。

她最愛出國旅行,初中時就跑遍了十多個國家,12歲時曾一個人隻身去美國旅行。

比如,四川省理科狀元周川,高考成績718分,來自四川省遂寧市,高三18次摸底考試他15次都是第一。

周川有個已經在北大醫學院讀書的姐姐,最崇拜的偶像是C羅,家境不錯,家教極好,極其自律。

再比如,以653分榮摘四川省文科第一名的卓汐聰,來自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他長相英俊,愛好眾多,是學校主持人,喜歡模聯。

在成績出爐接受採訪時,他當場就秀起了英語劇《貓》中的片段,引來陣陣喝彩。

父母優秀,家風良好,自信樂觀,成績優異。

這些高考狀元所展現的特質,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他說: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

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所以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比他們多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對我學習習慣、性格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這番話,令人深思。他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外交官,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從小視野大見的多,確實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條件。加上從小父母給自己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好的性格,都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基礎比較牢靠,最後就水到渠成。

不管你承不承認,那些擁有合格父母、豐富資源的城市孩子,正在把那些家境貧寒、信息閉塞的農村孩子,遠遠甩在身後。

一是,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有更多高考優勢;

二是,父母的起點,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上進和不上進的父母,過的真是不一樣的人生。

世界是拼爹的,你連自己的生活都沒過好,怎能奢望孩子有本事。

2018年高考考生,大多出生在2000年左右,父母60末70初比較多。較之前的80後90後,無論是經濟條件,意識形態,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經驗都有了明顯提高。

“恢復高考40年來,已經誕生了2161位省高考狀元。高考狀元與家庭環境、父母職業等有著微妙的聯繫。最近10年,父母為大學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狀元比例逐年上升;而來自農村、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下降。高考成績除了與努力有關之外,其所擁有的社會閱歷與教育資源也至關重要。”

一個小康家庭出身的孩子,他很難真正明白這個國家其餘80%的家庭、那50%的貧困家庭的孩子所面臨的是什麼。

沒用過iPhone,沒喝過星巴克,沒吃過人均兩百的小館子,沒看過一千元一場的演唱會……很多貧困家庭孩子所面臨的生活比我們想的更難。

這些都是小康家庭裡的孩子無法體會到的。他們沒體驗過一邊打工一邊種地一邊看書還要想著省電的日子。

但小康家庭出身的家長,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看名著,讓孩子親身去體驗,讓孩子瞭解社會的割裂性,讓孩子學會用不同的真誠的方式和不同的孩子溝通。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之後,更加無奈。

農村孩子資源太匱乏,視野太狹隘,想走出去太難,想改變命運太苦。你不盡力打拼和賺錢,就無法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

你以為不努力,只是自己過得不好。但你想不到,你的不上進,也會毀掉孩子。

現實從來不公,只因起點壓根兒不同。

“我的人生從沒有踏上土地,就已經輸在了孃胎!”,這句話看似引人發笑,但卻飽含不少人的心酸。

有人說:“我拼命努力,辛苦一輩子才能得到的東西,有的人唾手可得、輕而易舉。”

是的,有些事情註定沒法改變,這個世界本就不公。

人生怎麼可能公平?

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個方方正正的黑白分明的格子,怎麼可能什麼都一樣呢。

就算你再努力,對多數人來說,還是要在一所普通的城市裡,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或為人父,嫁作人婦,勤勞奔波,洗衣煮飯。

那麼,何苦折騰?努力打拼的意義是什麼?

是的。

條條道路通羅馬。

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而有些人一輩子也沒去過羅馬,更有一些人拼盡全力趕往羅馬,卻在中途丟了性命。

我們之所以要認真生活,努力打拼,是為了成為稍稍和別人不一樣的人。

你拼盡全力,是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會賺錢、有眼界、會思考的人。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自己的素養、見識和能力,打賞給下一代。

這樣,就算你再普通,再鉛華洗盡,你的下一代從出生時開始,他就有不一樣的起跑線。

努力,有時不僅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不禍及子孫。

你不能懶惰,不能混日子,不能得過且過地生活。

那些真正能夠跑贏他人的年輕人,都擁有專業、決心和格局。而這些東西,無一不是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當一個家長自身非常優秀的時候,他會對自己周邊的人和事都非常包容,包括孩子。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優秀不能單靠成績來定義,還有很大的世界。

他們給予孩子的不僅是衣食無憂的物質環境,更重要的是來自自身奮鬥的經驗和方法,幫助孩子塑造好性格,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學會為人處世與自信自強的培養,為孩子創造認識與探索世界的機會。

這一切,金錢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比金錢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

很久之前聽過一個笑話:

古代有兩個農民坐在田埂上,幻想皇帝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一個說:“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麵膜吃到飽!”另一個說:“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鋤頭!”

這個故事聽上去好笑,但實際上我們誰又能保證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不會成為老農這樣的人呢?

當一個人的眼界只有一個村子那麼大的時候,他就會就會形成一種認知:村長過的就是最幸福的生活。這對他來說理所當然,並且無可爭辯。只有當他的眼界裡有了更大的世界,才會改變自己的認知。

似乎也印證了這樣一個邏輯:眼界影響認知,認知影響格局,格局影響行動,行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個世界,真的會懲罰不上進的父母;你的不上進,真的會帶給孩子一生卑微。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個拼爹媽的時代,你最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做脫穎而出的父母。

你的學歷,你的生活,你的三觀,都是孩子飛翔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