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將軍在湖南抗戰中採用的火爐戰是怎麼回事?

健文陳德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就是後退決戰的策略。

因為日軍攻擊力強悍,敵我裝備又極其懸殊,如果把部隊都拉到最前線死拼,無異於以卵擊石。

薛嶽分析了日本的弱點,認為他的後勤不好,作戰部隊兵力有限,對於中國戰場情況不太熟悉。

由此,薛嶽制定了天爐戰術。

在一線和二線,薛嶽投入一部分部隊,不斷和日軍交戰,打打消耗日軍的兵力和補給。

這些部隊不需要死守陣地,而是給敵人殺傷以後,就利用熟悉地形和人民配合的優勢,巧妙撤退到兩側山區,等待反攻的機會。

同時,在一線和二線,將所有道路破壞,讓日軍無法有效運輸補給,導致後勤困難。

還有,大量游擊隊在民眾支持下,不斷襲擊人生地不熟的日軍,對其不斷騷擾,疲勞敵人。

最終,在第三線,一般是長沙附近集中重兵集團,準備同經過消耗和疲勞的日軍決戰。

在日軍不敵撤退期間,長沙的國軍立即追擊,同時原本撤退到2側的國軍部隊也一通猛攻,切斷日軍退路。

日軍一般殺到第三線,因兵力消耗較大,後勤物資幾乎斷絕,沒日沒夜和我軍交戰,失去了大部分戰鬥力。如果攻打長沙數日不下,就只能狼狽撤退。

撤退途中又被重創,只能撒丫子狂奔了。

就是利用天爐戰術,我們獲得了前三次長沙會戰的2次勝利。

補充一點,這和八路軍的游擊戰完全不同。天爐戰法,國軍經常使用二三十萬主力和10多萬日軍血拼,雙方都有巨大傷亡。


薩沙

首先說下,題主的是“天爐戰法”!不是火爐戰!

1、抗日名將薛嶽在武漢會戰時對日作戰的總體方略,被薛嶽個人命名了一個神奇的名字“天爐戰法”!

2、薛嶽:字伯陵,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11.75萬之眾,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

3、長沙會戰:長沙是抗日戰爭期間被蹂躪的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連續六年的戰火中出現了四次重大的戰役,負責當時第9戰區的薛嶽將軍指揮了前三次會戰,取得勝利,殲敵十萬!但是這個勝利是慘勝,國民黨的傷亡人數遠遠超過日軍。但是前三次會戰阻止了日軍高歌猛進的勢頭,保護了背後的重慶這個陪都!

4、“天爐戰法”就是擺下了一個口袋陣,誘敵深入,口袋陣是“八”字形狀。讓敵人從較小的袋口進入,然後在巨大的口袋底部,讓日寇的主力處處受敵,在敵人被拖得精疲力盡的時候,薛嶽指揮主力與其決戰!

5、個人感覺這個天爐戰法其實就是薛嶽跟紅軍學的,是他付出沉痛代價付出得到的“真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天爐戰中薛嶽設置分段陣地消耗敵人的銳氣和兵力,採用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主動打擊的戰術。最後再把消耗過重的日寇拖到決戰地區,給與圍殲!

6、其實當時的天爐戰法不是完美無缺的,如果日軍兵力再有所增加,尤其是第三次會戰時。阿南惟幾如果再有2-3個師團,它指揮日寇同時打擊這個類似於長蛇陣的天爐陣的首尾,再加上國民黨軍隊也是沒有總預備隊的基礎上,天爐戰法不會有那麼大的收穫,甚至會有相反的結局!這隻能說是天佑中華!

7、這個天爐戰法的最高峰是第三次長沙會戰時!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強渡新牆河,會戰開始。

第9戰區一線兵團展開防禦作戰,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

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

與此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

國民黨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日寇在消耗過大和後援不力的情況下倉皇逃竄。

終究還是因為日寇的裝備強於國民黨軍,單兵作戰能力也勝過國民黨軍,使得日寇還能渡過新牆河,並恢復了戰役前的陣線狀態!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000餘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餘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

8、正是這場戰役的勝利得到了英美的高度關注,使得蔣介石能夠參加反法西斯國家的政治集會,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反法西斯四大國。並經羅斯福提名,由蔣介石出任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統一指揮在中國的美國軍隊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的軍隊對日作戰。確立了蔣介石的國際領袖的地位!蔣為此異常高興!給薛嶽加官進爵,還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9、但是在1944年的5月開始,薛嶽沒有阻擋住崗村寧次率領的日寇窮兵的進攻!

第四次長沙會戰也叫“常衡保衛戰”!這次會戰成就了74軍餘程萬的57師,這支虎賁之師,在保衛衡陽時以寡敵眾幾乎全部戰死!


杜陵閒人

最直接的解釋就是

誘敵深入,斷敵退路,背城一戰,合圍殲敵!

1941年12月24日,侵華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所屬部隊約12萬人向長沙進攻。擔任長沙防禦的是中國軍隊第九戰區所屬部隊約30萬人,由薛嶽擔任司令長官。

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薛嶽及其長官部各位將領共同制定了天爐戰法!

具體是由第20軍、第37軍、第99軍分別擔負從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的梯次防禦,逐個抵抗日軍進攻。是為誘敵深入!

第19集團軍、第30集團軍、第27集團軍分別置於贛北、贛中、鄂南等地,等日軍快到達長沙時,從四面發動合圍。是為斷敵退路!也就是天爐外的火焰!

第10軍堅守長沙,吸引日軍與此,與之死戰。是為背城一戰!也就是天爐的爐膛!

戰線一旦推進到長沙城下時,先前的三個集團軍和其他各部隊同時向日軍發起攻擊,將蹦入爐膛的日軍燒焦!也就是合圍殲敵!

戰役持續24天以中國軍隊殲滅日軍5.7萬餘人、恢復戰前態勢而告終!中國軍隊此戰傷亡2.8萬餘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次少於日軍損失的巨大勝利。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要想了解天爐戰法是怎麼回事兒?其實很簡單,自己買箇中國老式的爆米花機練練手包你一清二楚,形象又貼切,哈哈哈😄




天爐戰法是薜嶽將軍在抗日戰爭中總結了前兩次長沙保衛戰經驗基礎上針對日軍所創造的戰法,即“先撤退後決戰”,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得以成功實施,首先將敵人先引誘入自己佈置的包圍圈之中,並派一支明裡弱軍實則善戰之軍(李玉堂的“泰山軍”)作誘耳,死死牽制住敵人,以防其覺查有變而逃脫,將敵人引入天爐的中心,然後聚集周圍優勢兵力聚而殲之。


如果將薜嶽將軍看作一個在街頭叫賣爆米花的人,日本鬼子就好比是裡面的玉米粒,將其裝入爐膛(長沙城)進行烘烤,待到熱度達到一定溫度火侯,最終結果就是日軍像玉米粒一樣爆裂變成爆米花成為國軍口中之食!


天爐戰法非天一無縫之法,長沙會戰之後的衡陽保衛戰天爐被破(視:上👆圖)就是實證,失敗的關健原因在於圍殲兵力不足,膛弱,天爐承壓不足,讓日軍戰力四點開花,國軍慘敗!



讀史 正言行!

墨兮公子 敬上 。◕‿◕


墨兮公子

火爐戰又叫天爐戰,火爐實則為多孔,合蓋則封的一種器具。薜嶽將軍湖南抗戰(準確說是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採用的正是四處用兵,各地襲撓,軍隊就像一張網,越縮越小,進攻收縮範圍,再與敵決戰。因軍隊布型似火爐故而叫火爐戰。薜嶽著書《天爐戰》因此後來都叫此戰法為天爐戰。中國戰史出版局還曾專門出版了薛嶽撰寫的《天爐戰》一書。曾這樣說到:“他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薛嶽,又名仰嶽,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原名薛仰嶽,字伯陵,乳名孝松,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臺灣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1939年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全面指揮湖南抗戰事宜。總結前面的作戰經驗,利用湖南複雜的地形,製作了聞名的`天爐戰法`。12月24日傍晚,日軍在雨雪交加中向岳陽新牆河南岸的中國守軍陣地發起了攻擊。由於連續勝利,阿南惟畿於29日晚做出決定,放棄原本制定的消耗中國軍隊作戰力量的目的,轉為攻城並下達進攻長沙的命令。正中中國誘敵之計。31日,日軍主力先後渡過撈刀河,進入撈刀河與瀏陽河中間地區。第3師團、第6師團、第40師團主力分別從東、南、北方向對長沙形成圍攻之勢。1942年1月1日,長沙攻防戰正式打響,陣地反覆易手,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下,敵我雙方均傷亡慘重。戰至4日,國軍的10個軍兵力對長沙己形成合圍之勢,日軍倉遑撤退,直至恢復以前態勢。。此戰中國軍隊傷亡28000多人,斃傷日軍56000多人,俘虜1.3萬餘。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確以中國軍隊“慘勝”收官。




薛嶽,在抗日戰爭期間頑強抵抗日寇侵略,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水秀雲舞

正式稱謂叫“天爐戰法”,是薛嶽從上高戰役中羅卓英“後退決戰”的作戰思想中提煉和完善出來的,天爐戰法最成功的一次應用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用此戰法大敗日寇第11軍司令阿南惟畿,史稱“長沙大捷”。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駐廣州的第23軍主力隨即進攻香港英軍,為防止第九戰區薛嶽去增援粵北的中國軍隊進行反攻,駐武漢的日寇第11軍同一時間發起牽制性作戰,目標直指長沙,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

所謂“天爐戰法”的要旨,是在節節抵抗之後,適時讓開正面,誘使日軍向我後方深入,抵抗部隊隨即轉移到敵人兩側翼,用側擊截擊等方式逐次消耗敵人戰力,成為反“八”字陣型。然後在決戰區域“爐底”佈署精銳堅決堵擊,當日軍力疲時,再用優勢兵力圍殲之。



“天爐戰法”的第一層,是守衛中日兩軍分界線新牆河的第27集團軍川軍楊森部第要死頂三天,挫其銳氣,耗其彈藥,難點在即要誘敵深入,又不能暴露企圖,第20軍楊漢域部(楊森侄)在日軍重炮轟擊下傷亡慘重,仍然從12月24日堅持到27日,隨後撤往兩翼山區。

日軍主攻部隊第3和第6師團在前,第40師團殿後,突破新牆河後再向汨羅江攻擊前進,到12月30日突破天爐第二層,守軍第37軍彭位仁部轉入日軍側後。此時香港英軍投降,按說阿南已完成牽制作戰,當他發現進展順利並且國軍正向長沙潰逃時,利慾薰心決定改變原計劃攻取長沙。



於是日軍繼續突破撈刀河及瀏河,甩開許多因道路不良趴窩的重武器,1942年1月1日兵臨長沙城下,隨即發起攻城作戰。防守長沙“爐底”的是李玉堂中將之第10軍,一支裝備精良士氣高昂的黃埔系中央軍,奉命死守長沙城。日軍苦戰三天,在第10軍頑強阻擊和嶽簏山國軍重炮旅的轟擊下,傷亡慘重,進展緩慢。

更要命的是,曾經被甩在身後的第20軍第37軍等國軍側翼部隊,不斷襲擊穿越四條水道的後勤補給線,第40師團戰力較弱,雙拳難敵四手,長沙前線的日軍幾乎陷入糧彈兩絕的地步,1月4日,見勢不妙的阿南惟畿下達了全軍反轉令。



可惜已經晚了,長沙阻擊戰期間,薛嶽已經調集第九戰區所有部隊向長沙附近合圍過來,包括第4第16第58第73第78第79等共計九個軍,開始“天爐戰法”最後一步:熔爐!

1942年1月4日夜,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上將下達總攻擊令。

各部開始追殺撤退的日軍,由於彈藥缺乏很多日軍部隊已經不敢接戰,一味北逃,落單的大隊以下建制全部被殲。四道水系嚴重遲滯了日軍的反轉速度,日軍三個師團蝟成一團拼死突圍,整整跑了十天才撤回新牆河北岸,沿途因飢餓與敗戰,死傷忱籍,狀極慘烈。



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的戰報,此役斃傷日軍56000餘人(有點水份),俘日軍139人,繳獲槍械物資無算。薛嶽得青天白日勳章,第10軍獲封號“泰山軍”,李玉堂晉升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


度度狼gg

薛嶽管自己採用的戰法叫天爐戰法,不是火爐戰法。

戰法的來源,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大敗羅馬軍的坎尼戰役。所以整個戰術模式,也叫坎尼模式。整個戰術核心,就是放開局部,誘敵深入後,再圍而殲之。

薛嶽是讀軍校出身,應該知道這段軍事歷史,所以改名叫天爐戰法。當年的白崇禧也熟悉這套戰法,可惜白崇禧次次使用坎尼戰法,都是口袋穿洞,反而被日軍痛打。

直到薛嶽解決了長沙的城防問題,保長沙做底不穿後,這套戰法才得以有效實施。

所以薛嶽對此十分得意,尤其在第三次長沙戰役中,重創日本第十一軍。


圓創觀點

更正一下應該是天爐戰而非火爐戰。

薛嶽(1896.12.27—1998.05.03)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客家人。薛嶽是中華民國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

天爐是將兵力部署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薛嶽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中國戰史出版局還曾專門出版了薛嶽撰寫的《天爐戰》一書。


王海成

天爐戰法首創於抗日名將薛嶽將軍。是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將軍在抗戰中的得意之作。


天爐戰法投入實戰是1941年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從1939年到1944年,日軍四次從岳陽方向向長沙發起進攻。

前兩次雙方互有攻防,打了個平手。總結了這兩次會戰的經驗教訓後,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將軍祭出自己的新法寶——天爐戰法。結果有如神助,日軍慘敗,中國軍隊取得了國內外聞名的長沙大捷。

但是第四次會戰卻輸了,可見天爐戰法也不是萬能的。

對天爐戰法最權威的解釋來自於發明者薛嶽:““在預定之作戰地,構成縱深網形據點式陣地,配置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諸手段,逐次消耗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陣地使用優越之兵力,實行反擊及反包圍,予敵以殲滅打擊,蓋為後退決戰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致勝新方略,如爐溶鐵,如火煉丹,故名”。


天爐戰法主要攻擊日軍的兩側和前後脫節部。第四次被日軍識破。日軍齊頭並進,注意保護兩側,於是天爐戰法被迫,長沙被破。

可見再好的東西也不要重複用第二次。


滄海歷史春秋

關於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薛嶽在戰鬥前已經熟讀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作為理論基礎,而後又有周恩來同志的當面提點,到後來具體作戰的時候有八路軍駐長沙的代表彭中華同志的具體指導,所以薛嶽才能夠戰勝日本鬼子。不明白的請看三遍長沙保衛戰電視連續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