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比較

【針對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必須通過刮骨療法,以更大決心和勇氣,著力促進制度改革,加快破解體制障礙,為製造業營造寬鬆自由的發展環境,讓製造業輕裝上陣,切實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趙芸芸 程楠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淨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產值佔全球比重達到33%、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研發經費投入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實力不斷增強。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存在質量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足等核心問題。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有製造業本身的問題,有發展階段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社會文化等發展環境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中外製造業發展環境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找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癥結和出路。

從頂層設計看,產業規劃地位不突出,針對性不強

中國產業政策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規劃政策體系,對促進製造業發展壯大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但與國外相比,中國產業政策地位不突出,針對性不強。

從產業政策的地位看,目前中國的產業規劃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部門編制的規劃效力層次偏低,產業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得不到保障,產業規劃的實施機制不完善、約束性不強、隨意性較大。而國外一些國家在這方面制定了明確的產業政策法律。比如日本1956年頒佈了《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1983年頒佈了《特定產業結構改革臨時措施法》、1985年頒佈了《促進信息處理法》等眾多的產業政策立法。

從產業政策的針對性來看,部分地方在編制產業政策時不考慮地方優勢和特色,部分地方在編制產業政策時不考慮地方優勢和特色,對上級規劃不加選擇地全部複製,造成同質競爭和重複建設。比如各省市編制的“十三五”製造業發展規劃中,有超過半數的省市提出發展集成電路、高檔數控機床、增材製造、工業機器人、納米材料、石墨烯等,出現了一哄而起、遍地開花的局面。而國外在這方面做得較好,比如加拿大從東岸到西岸形成了多樣化、特色化的產業空間格局——安大略省的汽車、生命科學和信息通訊技術集群,魁北克省的航空航天和信息通訊技術集群,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省)的清潔能源、生物技術和數字媒體集群,大西洋各省的食品加工和海洋技術集群等。如圖1所示。

從要素投入看,製造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傳統比較優勢不斷弱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能源、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製造業傳統的低成本優勢不斷削弱,企業生產經營逐步進入高成本時代。

以下以中美為例予以比較。

稅費成本方面,中國總稅率約為美國的1.5倍。總稅率是世界銀行用來反映企業全部稅費成本的重要指標。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總稅率基本保持平穩,約為43.8%左右;中國總稅率從2013年的68.8%降至2017年的67.3%。呈緩慢下降態勢,但總體仍高於美國,約為美國的1.5倍左右。如圖2所示。

物流成本方面,中國物流費用佔GDP的比重約為美國的2倍。根據《2017年美國物流年報》,2016年美國維持商業物流系統的總成本為13926.4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7.5%。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的《2017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顯示,2017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率為14.6%,比2016年下降0.3個百分點,約為美國的2倍。如圖3所示。

中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工業用地方面,中國工業用地價格約為美國的3倍。根據中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工業地價約合120美元/平方米,而美國工業用地價格大多低於46.5美元/平方米,遠低於中國水平。

能源成本方面,美國汽油、柴油價格分為中國的64%和74%,工業用天然氣成本僅為中國的22%,工業用電成本僅為中國的一半左右。如表1所示。

從資本環境看,製造業融資渠道單一,成本偏高

受制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中國製造業資本環境仍不樂觀。以中小企業為例,目前,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總量中主要依靠商業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的融資方式佔到了50%以上,融資渠道比較單一。而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本市場制度和風險投資制度,營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比如美國有大量的地區性小型銀行,也有服務中小企業的專業銀行(比如硅谷銀行),還有極度發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機構,為中小企業以及早期創業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此外,中國融資成本也較國外偏高。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08-2017年美國平均貸款利率基本維持在3.25%左右的較低水平。而中國企業高度依賴間接融資,2008-2017年中國平均貸款利率約為5.36%,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如圖4所示。

中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從創新環境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足、企業創新地位不突出、創新文化尚未形成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研發人員隊伍、世界第二的研發經費投入、全球最多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是名副其實的研發大國。但是中國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創新的動力、機制和環境仍不完善。這有多重原因:一是對基礎研究重視不足。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基礎研究佔研發總投入的比例較高,國際主要創新型國家的這一指標大多在15%-30%之間,而中國這一比重長期徘徊在5%左右。二是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未能充分發揮。在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業中完成的,而中國的科技活動卻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處於從屬地位。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不完善,還未建立起有利於自主知識產權產生和轉移的法制環境,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還未形成。如表2所示。

中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從企業層面看,管理不規範、定位不清晰等問題突出

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在增加就業、貢獻稅收、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受制於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管理不規範、定位不清晰等問題。

企業管理方面:國有企業行政色彩突出、企業組織架構及管理層級繁多、運行機制不靈活,創新力不強。而民營企業大多數採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組織管理靠感情、人員使用靠關係、企業決策靠個人,現代管理制度嚴重缺失。企業規範發展能力不足,導致中國企業競爭力普遍不強,與國外相比,企業壽命不長。如圖5所示。

企業定位方面:部分企業缺乏長期、持續和明確的戰略規劃,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在投資管理方面的很多決策出於短期盈利目的,投機驅動與逐利特徵顯著,造成中國多數企業主業不振、副業不精,最終喪失核心競爭力。

相比而言,國外許多企業堅持術業專攻,在自己所專注的領域精益求精、持續創新,形成了享譽世界的知名品牌,在各自市場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領先者。以“隱形冠軍”企業為例,據統計,全球27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中,德國有1307家,佔總數的47%;美國有366家,位列第二;而中國只有68家。如圖6所示。

從制度文化看,中國製造業文化建設相對滯後,製造業認同感普遍不高

中國製造業在工匠精神、製造文明方面建設不足,是中國製造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仍待加強。很多企業家對成本控制勝於對品質控制,導致中國部分產品品質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二是勇於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有待培養。一些企業家還存在小富即安的思維,缺乏銳意進取的精神,嚴重製約了企業做大做強。三是重視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圍仍未形成。雖然近年來技術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但是“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傳統觀念仍存在,從事工業生產就等同於苦、髒、累的思想仍根深蒂固。而且,現階段技能工人在整體待遇、工作環境、個人提升空間等方面與金融、管理等行業仍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勞動力人才“脫實就虛”,不願進入製造業。

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報告稱,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時增加到2014年的大約12.47美元/每小時;而在美國,製造業工資達到22.32美元/每小時,幾乎高出中國一倍。

中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針對上述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必須通過刮骨療法,以更大決心和勇氣,著力促進制度改革,加快破解體制障礙,為製造業營造寬鬆自由的發展環境,讓製造業輕裝上陣,切實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