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結構差”將提供市場機會

<table> 製造業“結構差”將提供市場機會

/<table>

當前,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衝擊,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外貿大省廣東該如何應對?

對此,廣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廣東要充分利用率先復工復產的“時間差”和製造業佔比較高的“結構差”,適應全球市場變化,調整產品結構,穩住復工復產的良好態勢。同時要抓住“新基建”機遇,發揮大城市的消費引領作用,充分挖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

關鍵詞市場佔有率

復工復產先人一步 供給端可打“時間差”

南方日報:當前國際疫情加劇,世界經濟受到牽連,特別是全球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需求端也受到很大沖擊,怎麼看待這些影響?

王珺:自3月以來,隨著國外疫情擴散的加劇,國外的市場訂單大幅度減少,需求急速下滑。面對這種影響,有人認為,全球產業鏈會發生轉移。我不認為會大面積地發生。

這是因為:第一,供應鏈跨地區轉移是在地區和國家之間存在著成本差距的情況下發生的,現在的問題是需求端出現了問題。用解決供給端的辦法解決不了訂單不足的問題。

第二,產業轉移只能解決供給端的某個環節問題,而不能解決產業鏈供給鏈的系統性問題,而由於國際市場需求不足以及各國開工不足問題,某個環節成本降低,也不能使整個產業鏈有效運作,且產業轉移成本很高。在這個情況下,產業轉移是不划算的。

第三,我國與許多國家存在著一個時間差,即當全球市場需求大幅度下滑時,我國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復工復產持續向好,超大國內市場需求以及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帶來了不斷增長的市場機會,這對企業穩住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增強了吸引力。

第四,受疫情影響,一些產業鏈供應鏈在其他國家難以正常復工復產,一些可替代的中間產品以及零部件生產就需要尋找新的供應商,在我國率先復工復產以及產業配套相對完整的情況下,這無疑也給國內供應商提供了機會。當然,由於具體的行業、地區以及產業環節不同,所受到的影響也會有所差異。

南方日報:廣東作為外貿大省,眾多產業與世界息息相關,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該如何應對外部衝擊?

王珺:一是用好率先復工復產的“時間差”。一方面,國際市場對醫療、防護和相關產品以及生活物資的需求相應增加;另一方面各國在疫情防控期間因開工不足而帶來的供給跟不上。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時間差”,適應全球市場變化,以主導企業為龍頭,利用通用性技術、率先復工復產的生產能力和完整的產業鏈基礎,適度調整產品結構,穩住國際市場佔有率。

二是用好製造業佔比較高的“結構差”。許多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都在20%以下,特別是美國、英國等僅僅是10%左右。醫藥物資、生活必需品的及時供應在這些國家受到結構性制約。而我國製造業基礎雄厚、產業鏈完整。2019年我國製造業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廣東也達到了30%以上。該“結構差”可為我國提供市場機會。

關鍵詞投資回報率

抓住“新基建”機遇 民間資本有能力進場

南方日報:此次疫情將對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將帶來深遠的影響,廣東如何化危為機、危中尋機?

王珺: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改善取得了明顯進展。接下來對照世界銀行公佈的10項具體指標找到差距,加以改善。在我國與國際市場存在時間差、結構差的情況下,可能有更多的外資企業流入。

二是持續加大基於5G的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4.5億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平均來看,這幾乎覆蓋了我國城鄉地區的所有家庭,網上購買的商品總額佔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五分之一以上。疫情總會過去,網上交易方式、溝通互動平臺不僅保留下來,而且隨著5G的廣泛應用,通過提高標準與質量,會得到進一步完善。這就給疫情後基建提供了投資方向與項目重點。

三是持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此次疫情防控是對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經驗,也有教訓。比如說,優質醫療資源分佈在城鄉、地區之間不均衡,多部門、多層次的有效聯動機制與體系尚未健全等。更重要的是,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就要逐步提升醫療衛生財政支出佔比,明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目標,實現衛生費用佔財政支出比重適度增長。

南方日報: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包括廣東在內,已經啟動了數十萬億元的投資,廣東應該怎樣抓住“新基建”的機遇?

王珺:投資對經濟可持續增長具有關鍵性作用。要使投資有效,就要解決好投資什麼、誰來投資、如何投資等問題。目前有共識的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基建。這類產業大多數是非公共性產品,是講究投資回報率的產品,諸如5G的應用與充電樁等。在德國,電動汽車的充電樁是在行業組織協調下由私營企業投資的。在我國,新基建既要順應科技發展的需要,又要適應深化改革的需要。在公共性專項基金啟動下,更多地採用PPP方式推進,才能將投資回報率落到實處。

2019年廣東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了22.3%,重點投入到珠三角地區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與信息互聯互通奠定了基礎。這類基礎設施投資更多的是公共性基礎設施建設,諸如機場、港口與航道建設、互聯網寬帶鋪設等。

接下來,在完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更多地推進商業化開發與應用,這需要民間資本更多參與。而廣東民間資本有能力、更有動力參與這些項目投資。只要設計好相應的機制,如降低行政准入門檻、規範技術准入門檻,就能更好地抓住“新基建”的機遇。

關鍵詞城市化率

中等收入群體壯大 城市生活將引領消費變化

南方日報:促進消費是當前經濟工作重點。廣東是第一人口大省、第一消費大省,內需潛力較大。您有何建議?

王珺:發揮消費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一是要關注大城市的消費引領作用。2019年,廣東省以常住人口計算的城市化率為71.4%,而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達到了87.2%。顯然,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也是在城市進行消費的。在農村人口收入水平與生活需求不斷提高基礎上,更注重城市的消費特點與走勢十分重要。

二是要關注適應高品質生活的消費方式變化。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壯大,城市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享受型消費、發展型消費上。比如說,恩格爾係數在降至28%以下,人們會更多為滿足享受需要而消費。比如消費高級食品、娛樂用品、某些精神文化用品及服務,就是因為這些消費能滿足人們舒適、快樂的需要。同時,也更關注發展型消費,即使人們的才能、智力、體力和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那部分需要,諸如注重郊遊、終身學習、鍛鍊身體等。

三是更注重健康衛生的生活消費。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無論是原材料、生產加工、配送與包裝材料的使用等,每個環節都講究安全與環境清潔等,人們對飲食健康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諸如對消費品的衛生標準日益嚴格、部門監管日益公開規範、越來越注重消費環境衛生、消費特色與品牌產品等。餐飲供應商要適應這種消費需求變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蘇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