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導讀:中醫看病,最驕傲的莫過於:別人弄不好,經過我梳理清楚,給出方案,治好回家。

學院派中醫,顧名思義

就是經歷高考或考研(考博)

畢業後從事(中)醫學事業的醫生

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

看似都是“逃兵”

熟悉陳光標的人都知道

他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的

也算是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

畢業後被分配到

南京中醫學院的門診部

後來開始了創業之路

1998年,標哥開始從事慈善事業

那年,他30歲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

標哥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背救傷員

落下了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毛病

那年,他40歲

後來得見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

疼痛大為緩解

標哥是中醫的有力支持者

南中醫還走出了優秀的郎永淳

南中醫89級針灸專業、央視主播

找鋼網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

愛妻子的好男人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2017年的畢業典禮上

郎永淳作為傑出校友致辭

他問大家:會不會覺得

自己是南中醫的“逃兵”?

距離南中醫越來越遠

當然不是啊

你做的很多事情都和中醫有關

你採訪過胡萬林

一個被揭穿的“神醫”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胡萬林給人開藥與眾不同

無論何人何病,都會加芒硝

芒硝內服,這是強瀉劑

成年人常用量一般不超過10克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郎永淳:你覺得芒硝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胡萬林:芒硝就是食品,也可以作為藥物

郎永淳:國家藥典上規定的是多少?

胡萬林:不能超過十五克

郎永淳:那你最多用到多少?

胡萬林:我自己吃,一次吃兩三斤、三五斤

就是外用,都不敢用三五斤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不僅如此

郎先生還朗讀過老校長承淡安的日記

日記裡面寫道:

“蓋近二十年之中醫

確隨時代前進

謀中醫科學化

但一般僅從藥物方面做工夫

而未能結中醫學理同時共進

以致脫節,新舊不能混合

就中醫學理言,中醫有進步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承公淡安先生用其一生

思索著中醫學術及其發展的命題

承老是針灸大師

接下來要說的學院派“逃兵”

也是針灸出身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畢業後,大拿一直在廣州發展,

查房、換藥、寫病歷、上手術、值夜班,週而復始。中藥一直都有開,望聞問切是他的愛好,但忙的時候可能顧不上,這是實話,來這裡都是手術為主的;大學時候喜歡喝小酒,上班也不敢了,只能在不值班的時候,獨自小酌二兩。我問他平時看書不,“沒時間,下班回家就想睡覺”。

這幾天剛發了獎金,就在大學同學群裡發紅包,“土豪來了!”大家歡呼,那份辛苦,多少有點讓人心疼。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老馬,38歲,民間中醫。當地醫學院校畢業後,一直在縣城開診所,開藥、抓藥都是自己,“我們不輸液,也沒有護士,一般兒科診所才請護士”。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回去翻書,或者找相關專科的同學,“我們算是民間中醫,都喜歡書”。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宋大拿在計劃,將來要考規培;

李大夫最近患者很多,沒說兩句就去繼續看病了;

老馬的孩子在上初中,孩子懂事,學習好,他累也覺得值;

小謝兩口子準備在北京搖號買房。

他們都很真實。來年,都充滿了希望。

醫生是治病的,可

一旦醫生自己有個病,怎麼辦呢?大醫承淡安在日記裡,寫過這個,樸素之言,也寫出了自己對中醫的愛。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從小大夫到名醫,不光是技術的事兒,也不光是幾本書、幾面錦旗就能體現的,中醫藥發展步入新時代,更需要那些從學院派走出的人們,有沉穩的氣度和寬廣的格局,如此才能“天下武學集於一身”,

那就要學習各家功夫。

說到這,你可能會說,哪本武林秘籍會有這些功夫?是啊,這本書上就有——

《中醫好文選》

本書以中醫臨床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兼顧其他相關 人員,以提高其綜合素養為宗旨。內容以高質量,貼近讀者需要為準 則,涵蓋中醫專論、基礎理論、方藥研究、臨床各科、各家學說、名 醫經驗、醫史文獻、氣功與養生等方面,並以方藥獨到應用心得、疾 病有效防治經驗為重點。每篇好文加簡要按語,畫龍點睛,提示價值 所在。《中醫好文選》擬分綜合卷和專題專號卷兩種,交叉不定期地連續出版,給廣大中醫人和中醫愛好者,闢出一片中醫學術的綠地淨土。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第一輯設有“一家言”“觀點”“經驗”“方藥”“醫史”和“大家”等六個欄目。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一家言

遴選了中醫知名學者黃龍祥研究員的《透過中醫看中醫》《中醫現代化的瓶頸與前景》兩篇深度學術力作,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觀點

推送了國醫大師王玉川的《關於“辨證論治”之我見》《關於“有是證用是方”的反思》和老一輩中醫學家施奠邦教授的《治病要有層次》《談談扶脾陽和養胃陰》等四篇好文,觀點鮮明,見解獨到。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經驗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方藥

金壽山 “談選藥”,萬友生介紹“桂枝湯及其加減法的臨床體會”,劉渡舟講“小柴胡湯加減方證的應用”,唐祖宣傳授“己椒藶黃丸的臨床運用”,姜靜嫻探討“方劑對改善體質的意義 ”,楊大華總結“辨方證的臨床體會”等等,皆為經驗之談,切身體會。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醫史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大家

現代傑出中醫臨床家蒲輔周的學生、弟子以及子女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從不同角度介紹蒲老的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醫學人生,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中醫臨床大家形象。

推薦書:《中醫好文選》。

……以下是廣告時間……

那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後來都去哪了?

本書每篇好文加簡要按語,畫龍點睛,提示價值所在。內容形式可以綜合卷和專題專號卷相結合。每卷字數掌握在10萬字左右。總之,選文以高質量,內容貼近讀者需要為準則。

END

大家都在看↓

一箇中醫的無力感(薦讀)

入過獄,參過軍,喜歡用附子,這才是中醫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