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有“衝撞”,但不能失控

【僑報6月26日社論】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中之間在多個領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衝撞”。經貿層面,美國先是對中國高舉貿易關稅大棒,之後又在醞釀立法限制中企來美投資。政治和安全層面, 南海問題、臺灣問題再起波瀾。美中關係正承受著多方重壓,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美國防長馬蒂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啟了他的首次訪華之旅。

自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來, 美中關係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從過去的完全對立走向了合作與防範共存的階段。所謂合作,主要是說美中在經貿投資、地區問題、地緣政治、國際熱點等方面存在利益交集點。所謂防範,主要是說兩國在涉及意識形態、核心利益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儘管,兩國在40 多年的交往中,也曾因臺海危機、大使館被炸、南海撞機等事件一度劍拔弩張,但總體而言,合作始終是40 多年來兩國關係的主軸,這成為了兩國關係的定海神針。加之,中國對美國威脅和挑戰小,兩國關係最終得以穩定有序地發展。

但這一勢頭近年發生變化,美國的一些人認為,美國的國家利益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綜合來看分為三個層面。第一、維護自身意識形態、價值觀,並在全球推廣;第二、確保美國在高端科技和軍事領域的絕對領先; 第三、維繫美國商業活動在全球自由公平通暢地開展。美國原本以為與中國建交,並把中國引向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中,中國便會認同美國意識形態,但他們發現這只是一廂情願。中國政府大力主導的高端科技產業政策,正在挑戰美國在科技和軍事領域的優勢,讓美國戰略界深感憂心。另外,美國商界對中國營商環境抱怨越來越多,它們認為中國市場欠缺不公競爭,還給美企設置了技術轉讓、持股比例等諸多難題。

不難發現,特朗普時代的美中關係開始變調,防範佔上風。無論中國是否願意,美國已將中國當做了可對其形成威脅的戰略對手,“大國競爭”恐是未來兩國關係的新基調、新態勢。

作為五角大樓的一號人物,馬蒂斯的訪華之旅,確保了兩國軍事層面及時溝通,有望讓兩國當前緊張軍事關係實現降溫,並能降低兩國出現軍事誤判的可能,但馬蒂斯不可能從根本上化解兩國的結構性矛盾,也不可能改變兩國戰略競爭關係的基調。

歷史上,一旦國與國關係邁入“大國競爭”時代,就經常意味著衝突和戰爭。1870 年德國實現統一後,便開始醞釀稱霸歐洲,英國則是德國的首要對手。於是,德國制定了“世界政策”,並在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與英國叫板死磕,最終導致了“一戰”爆發。二戰後, 美蘇也呈現出了“大國競爭”特徵, 但兩國最終未把冷戰變為熱戰,這主要歸功於兩國不斷塑造共同利益、避免正面硬碰硬、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增進溝通把握對方意圖、控制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等等。

美中關係失控,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今天的美中兩國很有必要吸取過往教訓,借鑑歷史經驗,用智慧和理性主導決策,用對話和談判解決分歧,用時間和互動增進互信。近年,中國提出美中應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但獨腳難行、孤掌難鳴,美中兩國能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能否建立大國和平共處的新範式,最終還需雙方共同努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