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罗汉堂 推动跨学科研究确保技术服务人类福祉

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 …这些几年前还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概念如今发展迅猛,当人们试探性地发展和享用这些“技术成果”的时候,内心对虚拟与现实交界的未知领域仍有疑虑。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人类当下和未来面对的难题,很可能不是技术发展得不够快,而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确保它依然能忠诚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罗汉堂 推动跨学科研究确保技术服务人类福祉

面对人们共同的疑虑和担忧,放眼国外早已有政府机构、顶级学府招募人文社科类精英共同探讨和解决人类未来或将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比如美国政府曾邀约一群来自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伦理学家給机器人制定道德规范;而除了研究机构,美国互联网巨头也与人文社科类学者交流甚密:Google、Facebook、Twitter、亚马逊等巨头聚集的硅谷,活跃着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研究用户需求、消费倾向、社会趋势。

这类研究往往不属于哪一个具体学科,即便研究内容非常重要,但由于太跨界,很难申请到项目经费,一般的研究机构都不会研究,因此牵头去推动做这些研究的机构,确实值得尊敬。

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罗汉堂 推动跨学科研究确保技术服务人类福祉

如今在中国,终于有企业也关注到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并开始行动起来了。6月26日,由阿里巴巴倡议、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共同发起的研究机构罗汉堂在杭州成立。这些来自全球的包括六位诺奖得主在内的“最强大脑”们,将一起研究与科技创新伴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等课题。研究的问题,目标不是服务于公司,而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

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罗汉堂 推动跨学科研究确保技术服务人类福祉

罗汉堂的闭门会上,学者们一起发表了《罗汉堂使命宣言》。宣言称,世界正在迈入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争吵与忧虑中最终清晰方向,我们的社会并未准备好应对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数字技术而营造的全新的世界。社会科学家们有责任更好地协作,帮助人类社会适应这场数字革命。

马云表示,阿里巴巴成立的时候就说过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在今天之前,我希望湖畔大学、达摩院和马云教育基金会比阿里巴巴能够更长久的存在。今天宣布罗汉堂的倡议,我希望罗汉堂也能存在300年。”

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罗汉堂 推动跨学科研究确保技术服务人类福祉

附:罗汉堂学术委员会首批委员名单

1

Bengt Holmstrom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契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1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

Lars Peter Hansen

(拉尔斯·彼得·汉森)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3

Alvin E. Roth

(阿尔文·罗思)

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在博弈论、市场设计与实验经济学取得卓越贡献,201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4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0年因在市场搜寻理论和宏观经济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5

Michael Spence

(迈克尔·斯宾塞)

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7年,斯宾塞等的《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获第17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6

Thomas Sargent

(托马斯·萨金特)

纽约大学教授, 201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7

Patrick Bolton

(帕特里克·博尔顿)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金融学会院士,当代最著名的金融学家之一。

8

Markus Brunnermeier

(马科斯·布鲁纳米尔)

普林斯顿大学Bendheim金融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成员,撰写有大量关于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的著作。

9

Preston McAfee

(普斯顿·麦法宜)

前谷歌经济学家、前微软首席经济学家,重视根据微观经济学基础,提出商业战略和竞争解决办法。

10

Yingyi Qian(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2012年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获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2016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

11

Steve Tadelis

(史蒂文·泰迪里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研究致力于理解企业和市场的契约机制如何影响价值创造,著有《博弈论导论》等。

12

Neng Wang(王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公司金融学,宏观经济学,资产定价理论,私募及对冲基金等。

13

Shangjin Wei(魏尚进)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组主任。2014年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14

Wei Xiong (熊伟)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院长,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e》联合主编, 2015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15

Chengang Xu (许成钢)

长江商学院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 2013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