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辨在人》一篇中,他曾这么叙述来帮助大家理解天人合一:

春季是爱的标志,夏季是快乐的标志,秋季是严厉的标志,冬季是哀痛的标志。所以爱慈而有严厉,快乐而有哀痛,是四季的准则。

喜怒的灾祸,哀乐的意义,不单单在人身上,也是由天而定的,而春夏两季的阳气,秋冬两季的阴气,不单单在上天,也在人身上。

人没有春气,怎么能做到博爱并能容纳众人?

人没有秋气,怎么能建立威严而成就功业?

人没有夏气,怎么能使养成旺盛而使生者快乐?

人如没有冬气,怎么能哀痛死亡而恤问丧者?

天没有喜气,怎么能有温暖而有春季的生长?

天没有怒气,怎么可能清爽而有秋季的萧杀?

天没有乐气,怎么可能与阳气相疏通而有夏天的养成?

天没有哀气,怎么可能激励阴气而有冬季的封闭与贮藏?

所以说,天本有喜怒哀乐的行为,人也有春秋冬夏之气,这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

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还需先从“天”“人”的概念入手。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天人合一”因此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老子:天人玄同

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从现实层面上说,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是公正无私的,然而现实中的人所实行的社会制度却不是公正无私的,存在着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这在老子看来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从理想层面上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进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庄子:无以人灭天

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庄子反对把天道同人道割裂开来,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准则。所以就提出了“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不要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天性,也不要有意地去伤害性命)的观点。

孔子:人与天一

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孔子从社会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孔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他把“天”看作是道德伦理关系的化身,目的是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把宗法人伦上升为一种天然合理的东西,即用“天意”来协调人类关系,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

朱熹:天人一理

孔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都在这里了

朱熹把“天理”视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人作为万物中之一物,自然也是理的体现者,故而天人一理。他还进一步把天道的元亨利贞与人道的仁礼义智直接统一起来表述他的天人合一观。朱熹在《周易本义》说道:


“元者,生万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

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

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

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