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王光辉著《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新书」王光辉著《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新书」王光辉著《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书名:《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康熙三十七年有圣谕云:“朕向意于三代”。康、雍、乾三朝,均以“复三代”自期,此为研治清代思想史者不可忽略之现象。常州今文经学之复兴,可视作是对此风尚之回应。不过,以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学者所持的“复三代”,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官方体系所推行的“复三代”有着不同。乾隆借“复三代”以“作君作师”,意在收回士人手中的教化之权;常州学者借“复三代”以“明天道,重皇极”,意在规范君权。此种不同,折射出常州学术之精神。概言之,庄存与泛论三代之势,奉劝人君加强自我教化,以免于坠命亡氏,踣其家国。

庄述祖毕其功于考察《夏时》《归藏》《春秋》三代文献,发掘古圣王“所以省躬、所以授时、所以敷政”的经世之旨,以圣王之“省躬”统领“授时”与“敷政”;刘逢禄留心于《春秋》,注重提炼其中的条例,以三世进化之动因在人君反身存诚,强恕求仁;宋翔凤留心于《夏时》《归藏》,注重发微其中的奥义,以“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说《归藏》,最终落实于人君南面无为。常州学术之精神,可用“施加道德限制,规范人君权力”一语括之。

王光辉,1984年6月生,河南叶县人。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同济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现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学、古典学,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交融与传播研究”,发表有《论学中的功过相除计》《公羊夷夏论与天下主义》《略论春秋时期的亲迎礼》《宋翔凤析论》等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朕向意于三代”:常州学派兴起原因之再考察

第一节 庄存与和他的《春秋正辞》

第二节 庄存与的经学著述

第三节 上书房、南书房与学政

第二章 重皇极:庄存与《春秋正辞》中的灾异观

第一节 从《五行志》到“察五行祥异”

第二节 庄存与对灾异阐释之特点

第三节 明天道、重皇极

第四节 《春秋》学研究之转向

第三章 通三统:庄述祖的《夏时》与《归藏》学

第一节 从《卦气解》到《夏时》、《归藏》

第二节 《夏时说义》的义理建构

第三节 庄述祖《归藏》学概述

第四节 庄述祖学术之重估

第四章 张三世:刘逢禄公羊学之“立”与“破”

第一节 从《夏时等例》到《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第二节 刘逢禄对《公羊》义例之阐释

第三节 刘逢禄的“据经决事”

第四节 刘逢禄对《穀梁》、何休、《左传》之批评

第五章 异内外:宋翔凤的《大学》与《论语》学

第一节 絜矩以平天下

第二节 通文质之变

第三节 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

第四节 《论语说义》与康有为《论语注》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柯小刚)

《春秋》开始于一个春天,终止于一个春天,而春天总是新的开始。正如《易》始于乾,终于未济:这是一条永远向未来开放的道路。走在这条道上的文明之所以曰“华”曰“夏”曰“中”,并不在地域或民族,而在其不息的天命之性和修道之教。《易》与《春秋》,斯教之大者也。

《春秋》开始的“元年春”,何邵公解曰:“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无所系,而使春系之也”。常州《春秋》之学特重明堂禘祭,系祖于天,系政于学,系《春秋》于三代之《易》,盖深有得于《春秋》之始也。王光辉博士论文《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所以迥出常俗者,亦在于斯也。

子曰:“政者正也。”非天道何以正人事?非名物义理何以正现实?名者命也,天命之性所蕴也;正名者,尽性工夫也。非尽性不能得其情,非正名不能得其实。故庄子所谓“《春秋》以道名分”者,事物正义之批判工夫也,政治之本义也。《诗》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此,《春秋》之“大一统”亦以此也。故何邵公解“王正月”曰:“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也。”

经学自汉至清,自清自汉。清学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重新开始。乾嘉回到汉代的结束,这是一个结束;常州回到汉代的开始,这是一个重新开始。这个开始之所以能重新开始,并不在任何教条的重申或制度的复古,而在于天道性命的重新自觉、正名批判工夫的重新开启。

在每一个古今之变的节点,在轰鸣喧嚣的世变尚未发声的寂静中,天人之际的性与天道尤为先知先觉者所感。所感天人之际越深,通古今之变的尺度就越大。感之愈早,可通未来世代愈远。孔子赞《易》作《春秋》如此,常州诸子考三代之《易》以明《春秋》亦如此。读庄述祖于正月雉呴闻天雷之无声(《夏时说义上》),可知常州学术之所以能上达三代、下及近世以至于今日者,由来渐矣。

《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皆《春秋》所以通三统、知百世之学也。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常州诸子得之矣,光辉此书论之甚详。随光辉重读常州诸子,还常州于常道,则近人所谓汉宋之分,“政治”“心性”之分,视常州何如哉?

同济中哲学科非常年青,设立博士点的时间不过五六年。王光辉博士的这本书将是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同济中哲博士的博士论文。这是一个富有希望的开始。无论对学者而言,还是对学科点而言,年青总难免有所欠缺;但如果能在未来的成熟之后还能葆有一种年青,一种不断重新开启的能力,那么,经典解释才有可能继续展开为常经大道,先贤寄望于这代人的斯文之命才有可能再次发生。谨以此与光辉博士共勉,与未来的同学们共勉。

柯小刚

2017年岁末于青山无竟寓

后记

如果拙文有所谓的“创新点”的话,这些“创新点”实是受柯小刚老师、曾亦老师和王江武老师的规引所致。柯老师是我的博导,根据柯老师的理解,清代常州公羊学不同于汉代公羊学的地方之一,是其在强盛的考据学背景中展开思考和表述的。

借助考据学之成果,清公羊学者可以取得汉代公羊学者所不能取得之成绩。譬如对公羊“通三统”之阐释,在汉人那里还只是“改正朔,易服色”一类的托古改制原则,而在清人这里,他们依据考据之手段,从典籍中“确确实实”考证出夏、商、周制度之演变。也正因此,这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尤为重视常州学者对《夏时》《归藏》之解读。

柯老师常说,写论文要多用短句子。我试图努力实践这个中肯的建议,虽然在有些地方,还是忍不住一逗到底。此外,本文得到柯老师大量的修改建议,小到标点符号、字句推敲,大到整段文字的删减。又根据曾老师的理解,公羊学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经历了由重“通三统”到重“张三世”的转换。转换的关键环节,在刘逢禄的《公羊何氏释例》。

公羊学何以由重“通三统”转换至重“张三世”,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本文也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从事公羊学的阅读和写作,当从2009年硕士入王江武老师门下始,今已八年有余。王老师示我以公羊家法及学问途径,每于人生困顿之处,也多有开导。

此外,也感谢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及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陈徽教授等给予的评阅和建议。拙著顺利出版,得益于李建民院长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能安心从事读书写作,离不开父母的理解,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

王光辉

丁酉年冬日于齐旧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