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古典的魅惑

——《穿越古典》自序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劉強(著名學者,同濟大學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濟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10年10月CCTV10“百家講壇”《竹林七賢》節目主講)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劉強《穿越古典》

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古典”二字,其義頗為玄奧而明媚。

先說“古”。《說文解字》釋“古”字雲:“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徐鉉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段玉裁注引《大雅毛傳》:“古,故也。”又說:“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故曰古,故也。”可知,“古”字非僅是一表時間的名詞,更是對古老傳說和故實的一種指認。《逸周書》雲:“天為古,地為久。”又說明“古”之為字,可大可久,上可參贊天地之化育,下能以不變應萬變。《論語·述而篇》中,孔子兩次自承“好古”。如開篇第一章即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第二十章又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所謂的“好古”,即愛好古代文獻與學問,尊崇“前言”與“故實”之意也。甚至在更寬泛的意義上說,“好古”也可理解為“好學”。

再說“典”。《說文解字》釋“典”字稱:“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又,《爾雅·釋言》雲:“典,經也。”“典”之為字,象“冊在几上”之形,蓋指民族文化中帶有源頭價值及典範意義、具有崇高地位與深遠影響的大經大典,後亦泛指文獻、制度與典籍等。至於“典”字所包含的其它意義,則不在“古典”一詞的涵攝範圍之內。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許慎《說文解字》宋刻本

“古典”作為一個詞語,漢代即已出現。其義有四:

一指古代典章制度。如《漢書·王莽傳》載:“漢氏諸侯或稱王,至於四夷亦如之,違於古典,繆於一統。”又《隋書·地理志上》:“(漢高祖)掃清禍亂,矯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並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而郡縣之制,無改於秦。”《清史稿·禮志五》:“與其附會古典,不如恪守成規。”這裡的“古典”,略同於古籍中常見的“故事”(舊制)。

二指古代典籍。《後漢書·樊準傳》雲:“(孝明皇帝)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遊意經藝。”三國魏應璩《與王子雍書》稱:“足下著書不起草,佔授數萬言,言不改定,事合古典,莫不嘆息之矣。”

三指典故。如陳寅恪先生所謂“古典”、“今典”,即是。其義甚為通俗易解,此不贅。

四指古代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正宗或典範的事物及其風格。舉凡帶有典雅、保守、懷舊、正統情調和特色的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文學等藝術樣式,皆可冠以“古典”二字。

而今天通常所說的“古典”,意涵已經萎縮,大抵是指古代流傳至今的“經典”,以及瀰漫在經典中的古典情懷與韻味,僅此而已。而“古典”二字所散發出來的詩意,卻常常比“經典”更為馥郁而悠長。

關於“經典”,阿根廷小說家、詩人博爾赫斯(1899-1986)是這樣解釋的:

經典不是指一本書擁有這樣或那樣的優點,經典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們由於各種原因的推動,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所閱讀的書。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博爾赫斯(1899-1986)

博爾赫斯熱愛中國文化,他的“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跟其同時代的中國儒者錢穆(1895-1990)所強調的“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真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遺憾的是,今人由於太過輕薄與浮躁,常常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追逐時尚和新潮上,而缺乏對“古典”或“經典”的“溫情與敬意”。加上各種聲光電氣產品的誘惑與裹挾,海量的資訊和信息蠶食著現代人心靈和精神的自由,也稀釋著閱讀和思考的濃度,古典的詩意和靈光變得越來越難以捕捉而近乎奢侈了!

近些年,“古典學”的研究漸漸成為一個熱點,相關研究及著述多了起來。這在一切都求快、求新、求變的當下,無疑是一件好事。

古典學原本是西方學術的一個概念,大體是指對古希臘語、拉丁語等古典文獻及西方古代文明的研究,橫跨語言學、文學、哲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在中文的語境裡,雖則並無“古典學”一說,但卻未嘗沒有可以對應的概念,比如,相對於“新學”的“舊學”,相對於“西學”的“國學”,或者,通常所說的經、史、子、集“四部之學”,都可歸入中國“古典學”的勢力範圍。當然也有比較狹義的界定,如裘錫圭先生在“重建古典學”的倡議中,就以“古典學”來指稱對先秦上古傳世典籍與出土文獻的研究。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劉強《有刺的書囊》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這本淺薄的小冊子自然與高深博雅的古典學扯不上關係,之所以冠以“穿越古典”的書名,原因有三:一來,我對“古典”二字素懷迷戀,曾在報刊開過“古典評彈”之類的專欄,又曾出過名為“古典今讀”的系列叢書;二來,我所供職的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向以融通古今中外之學術為職志,前幾年在哲學系中國哲學學科下面,特為闢出“古典學”一科,下設“經學”和“古典詩學”兩個專業方向,且與我的教學和研究多少有點關係;三來,比之2010年出版的第一部個人文集《有刺的書囊》,這本集子在學術趣味及文化立場方面,確實呈現出了某種“轉向”,即從對“今典”的觀照闡發轉向了對“古典”的尋繹省思。只不過,對古典的尋繹和省思,依然沒有離開對現實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追問和分判,故不妨謂之“穿越古典”。某雖不才,私心所措意者,不過是通過致敬古典,進而呼喚古典精神的迴歸罷了。

本書共三十篇文章,分四輯:第一輯“古典雜論”,收錄古典詩論、文史考辨方面的論文九篇;第二輯“文教新說”,揀選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及書院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七篇;第三輯“書裡書外”,收有與古代文學相關的書評六篇;第四輯則是“演講序跋”,計凡八篇。這些篇什基本上寫於最近五、六年,差不多都與古典和閱讀有關,儘管水平有限,用力不均,屬於“卑之無甚高論”之類,但總還算“修辭立其誠”,立此存照,或許不至有礙觀瞻吧。本書得以忝列張生兄主編的“同濟漢語文學”叢書,讓我備感榮幸,聊記一筆以致謝忱!

是為自序。

2017年8月15日寫於浦東守中齋

本文發表於《博覽群書》2018年第6期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穿越古典

目 錄

  • 第一輯 古典雜論
  • 溫柔敦厚《詩》無邪
  • ——《詩經》講義三題
  • 《論語》與幽默
  • ——幽默文學趣話之一
  • 王國維之死與屈子精神之關係
  • 論儒家詩學的倫理建構與審美轉換
  • ——以劉勰的“華實”範疇為例
  • 曲水緣何能賦詩?
  • ——曲水賦詩論考
  • 竹林七賢與魏晉風度
  • 阮籍喪母考
  • ——兼及阮籍的戀母情結
  • 流寓與死亡
  • ——衛玠之死的三種解讀
  • 《世說新語》與《紅樓夢》的文化共性
  • 第二輯 文教新說
  • 古往今來“中國夢”
  • 《四書》就是我們的“聖經”
  • 人能弘道,道不遠人
  • ——淺談經典教育的態度和方法
  • 經典教育與書院之使命
  • 書院精神與師道之復興
  • 知行合一:儒學現代轉換的必由之路
  • 關於讀經教育與友人書
  • 第三輯 書裡書外
  • 論錢基博的“會通”文學史觀
  • ——以《現代中國文學史》為中心
  • 一則以喜,一則以憾
  • ——朱鑄禹《世說新語彙校集註》指瑕
  • 闡幽發微,理情並茂
  • ——評蔣凡先生《世說新語研究》
  • 從新生命哲學看陳伯海先生的儒家情懷
  • ——評陳伯海先生《迴歸生命本原》
  • 禪要怎麼說?
  • ——讀駱玉明先生《詩裡特別有禪》
  • 儒道與商道
  • ——評徐彥平的《情商中國》
  • 第四輯 序跋演講
  • 每個中國人都是儒家
  • ——《論語新識》自序
  • 孟子的遺產
  • ——在“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暨香港孟子學院揭牌儀式”上的演講
  • 一部偉大的書可以怎樣讀
  • ——《世說三昧》自序
  • 杜甫與我們
  • ——在“紀念杜甫誕辰1300週年先鋒詩歌論壇”上的演講
  • 以母語的名義
  • ——《原詩》創刊弁言
  • 樂天知命故無憂
  • ——龐增智《怡廬詩稿》序
  • 悲莫悲兮生別離
  • ——《魏東林文存》序
  • 城市文化地理學的當代範本
  • ——劉彥卿《天下洛陽》序
劉強:古典的魅惑——《穿越古典》自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