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高句丽是历史上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八百余年的异族政权,提起这个国家,很多人会望文生义直接想到高丽,觉得高句丽是古朝鲜前身的政权。虽说,连如今的韩国人都这么认为,但是,这个想法却错的离谱。

高句丽是汉元帝登基后第二年夫余人朱蒙在高句丽县根据县名建国,所以,高句丽完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有点类似于闽越国的性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割据政权,曾逼得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隋朝由盛转衰,完全是由于三度强征高句丽虚耗国力,最终,导致举国民不聊生。

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高句丽建国后野心膨胀,地盘也不断的扩张。起初汉朝根本没把高句丽当回事,这也给了高句丽积蓄国力的机会。东汉末年,曹魏曾与高句丽建立盟约,共同扫除辽东公孙度的势力,在双方拿下辽东后,高句丽背叛曹魏妄想独吞战果,最终,遭到曹魏反击,高句丽军战败南逃。

半个世纪后,高句丽趁着中原形势动荡重返辽东,耗时四年夺取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权,后来,又用了百年时间蚕食了辽水东侧的大部分土地。最终,使高句丽的幅员空前辽阔,成了刚刚一统中原的隋朝的眼中钉。此时,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可以说,隋文帝与隋炀帝这对父子的军事天赋是谁都不能否定的,但是,这两位能征善战的皇帝却先后四次败给高句丽。

起初,隋文帝倾全国之军,派汉王杨谅与上柱国王世积为陆军统帅,周罗睺为水军统帅,共带兵三十万,分水陆两军夹击高句丽。可惜,这场战争隋朝未占天时,陆军遭遇暴雨,后方粮草军备失陷在泥潭中无法补给,前线战士吃不饱穿不暖,海军又赶上暴风,战舰沉没无法航行。

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最终,两股军队都出师未捷,正赶上高句丽王借机示弱,隋文帝在损失了无数人马后只得宣布远征作罢。可以说,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却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句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隋炀帝登基后,由于高句丽的国王高元不遵守礼节,隋炀帝决定讨伐高句丽,并且,当即下旨征召天下士兵,不论身处何处都要集结于涿郡待命。鉴于父亲此前的失败,隋炀帝特别征调了两倍于军队的老百姓,作为远征高丽的后勤民夫。由于征调的规模实在太大,甚至,导致不少老百姓宁愿自断双腿逃避苦役。

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由于,隋炀帝命令军队的每一次部署都必须遵照自己的命令,所以,军令无法迅速的传达,最终,导致战机被贻误。再加上,隋朝军队士气低迷,隋朝大军再次被高句丽击败,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后无奈撤军。后来,隋炀帝汲取教训,率军御驾亲征。可惜此时赶上国内杨玄感作乱,隋炀帝只能中断东征,秘密着急众将商讨后决定撤军。

由于时间紧凑,隋军在东征路上留下数不清的军备,被抛弃的攻城器械、武器等堆砌起来就像一座小山,所有营寨都没时间收拢,全部被弃置。隋军士气大跌、军心涣散,根本没法按照原定路线撤军,撤退路线十分杂乱。有统计,此次征战的各路隋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一十三万,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隋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之后,高句丽人也借此机会派兵追击隋军,打了一场落井下石的胜仗。

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失败不到一年,气急败坏的隋炀帝再次重整旗鼓东征高句丽。可惜,此时的隋军已不复当年之勇,隋朝的形势也早已今非昔比,在远征过程中不少士兵借机逃跑,哪怕杨广亲自斩杀逃兵也于事无补。隋朝在杨广的连番强征中早已衰败不堪,民怨四起。

隋朝此时大乱,高句丽国内也并不稳定,高句丽的政权出现内部矛盾,隋朝来护儿孤军深入平壤,吓得高句丽王高元开城请降。隋炀帝以为终于迎来胜利,便叫来护儿撤军。但是,让杨广万万没想到的是,高句丽的投降根本不具半点诚心,只是打着投降的旗号停战,然后,先解决内忧罢了。

来护儿回到大隋后,高句丽整顿了内乱,恢复了原来的嘴脸,再度举起反旗对抗隋朝。

这个小国曾是辽东的霸主,中原曾多次讨伐未果,后来却自己亡国了

杨广何尝不想一举覆灭高句丽,可惜,此时的国内已无可征调之兵,盛怒的老百姓在中原各处发动民变,隋朝的政权已陷入风雨飘摇,哪有余力讨伐狡猾的高句丽?高句丽人就这样成了横在隋朝东北地区的一根鱼刺,隋炀帝一生都无法拔除的刺。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隋炀帝在三次东征的过程中总共从全国抽调了军民数百万人,更耗费了数不清的资金,隋朝大量耕地无人劳作、社会经济崩溃。

事实上,由于在战争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征税百端,人不堪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老百姓连生计都无法满足,最终,只能揭竿而起,就此展开一段覆灭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

『《隋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