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盡力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證監會:盡力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6月26日凌晨,滬深兩個交易所、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相繼發文,用非常詳盡的數據,展示和說明了中國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現狀,而且得出明確結論:當前股票質押風險總體可控。我們認為,這樣一系列的權威解釋,立即穩定了市場,最近因質押迷霧而“閃崩”的股票出現反彈,趨於平穩,市場效果至少比“降準”更加突出。

10年來,一群中國經濟學家不斷揭示各式各樣的“經濟不確定因素”,而且這樣的提法甚至傳染給了許多政府的經濟文件,但殊不知,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投資者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確定”,如果經濟學家、政府都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那金融市場的投資者該怎麼想?又該怎麼做?顯然是儘快、盡遠地遠離“不確定”風險。具體到金融投資上,一定是大大減低風險偏好,盡力尋找確定性強的安全投資品種,比如逃離股市、債市,選擇風險極低、收益卻能稍高於銀行存款的貨幣市場基金或理財產品等。

所以我們說,把“不確定”掛在嘴上,一定產生於我們預期管理所期待的方向和效果背道而馳。那該怎麼辦?一般而言,最佳方法就是管理者想方設法把“不確定”轉變為“確定性”。肯定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不確定”是客觀事實,經濟管理者也不可能改變事物發展的趨勢,那如何“不確定”變“確定”?其實,這種疑問本身就說明,我們還不大會管理市場預期,或者說還十分缺乏管理市場預期的技術技巧。

證監會:盡力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把“不確定”變成“確定”大致兩手方法:其一,用公開統計數據的方法告訴人們這件事的嚴重程度,避免市場以偏概全,以訛傳訛,猜測聯想,而使負面信息與投資者信心惡性循環,進而投資者信心與市場走勢惡性循環,並導致事態不斷擴大;其二,實在來不及統計,或市場情況緊急,等不了統計結果,那就需要管理者講出“最壞情況”,並針對“最壞情況”給出解決方案,於是投資者會認為,管理層已經看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已經開始解決,未來會越來越好,從而增強市場信心。

這次,兩大交易所、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出面澄清股票質押貸款的真實狀況,就是第一種方法的具體運用。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只是告訴人們“現在”風險可控,而沒有告訴人們“如果市場繼續調整,勢態是否存在惡化的可能,怎麼辦”?第二,不能是一副“掉以輕心”的樣子,而需要告訴市場,進一步的解決方案存在,哪怕是正在研究。

針對市場預期管理,很多人認為“只說好,不說歹”就能強化信心,這樣的做法往往會給人以掩耳盜鈴的印象,不利於市場建立的信心。那怎麼辦?既然“歹”明擺著,就不能迴避,而重要的是給出解決方案。只要有瞭解決方案,只要讓投資者看到“未來不可能更壞”,並意識到“現在就是市場最壞的情況”,那市場立即“見底”。

證監會:盡力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還有就是要“多說”,所過的話別怕重複,換著花樣兒說,萬變不離其宗地說。許多官員容易犯一個毛病,他們認為“這話我都說過了,為什麼還要重複”。這種認識要不得,因為我們是和社會公眾打交道,我們必須考慮人性中“健忘、輕信和懷疑”等特點,所以“市場預期管理”是所有金融管理者的職業和義務,他們必須要長個“職業性的婆婆嘴”,把過去和現在的新舊措施和新舊辦法摻和在一起,沒完沒了地說,市場跌要說,市場漲了更要說,這是“永遠伴隨市場的聲音,永遠呵護市場的力量”。

當然,現在剛剛開始,但我們需要意識到:預期管理是社會心理調適的過程,是一門獨立的學問,中國證監會和所有金融管理者都需要惡補這一課,在預期管理的問題上,必須更有耐心、更加細膩、更加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