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尽力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证监会:尽力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6月26日凌晨,沪深两个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相继发文,用非常详尽的数据,展示和说明了中国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现状,而且得出明确结论:当前股票质押风险总体可控。我们认为,这样一系列的权威解释,立即稳定了市场,最近因质押迷雾而“闪崩”的股票出现反弹,趋于平稳,市场效果至少比“降准”更加突出。

10年来,一群中国经济学家不断揭示各式各样的“经济不确定因素”,而且这样的提法甚至传染给了许多政府的经济文件,但殊不知,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投资者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确定”,如果经济学家、政府都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那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该怎么想?又该怎么做?显然是尽快、尽远地远离“不确定”风险。具体到金融投资上,一定是大大减低风险偏好,尽力寻找确定性强的安全投资品种,比如逃离股市、债市,选择风险极低、收益却能稍高于银行存款的货币市场基金或理财产品等。

所以我们说,把“不确定”挂在嘴上,一定产生于我们预期管理所期待的方向和效果背道而驰。那该怎么办?一般而言,最佳方法就是管理者想方设法把“不确定”转变为“确定性”。肯定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不确定”是客观事实,经济管理者也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那如何“不确定”变“确定”?其实,这种疑问本身就说明,我们还不大会管理市场预期,或者说还十分缺乏管理市场预期的技术技巧。

证监会:尽力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把“不确定”变成“确定”大致两手方法:其一,用公开统计数据的方法告诉人们这件事的严重程度,避免市场以偏概全,以讹传讹,猜测联想,而使负面信息与投资者信心恶性循环,进而投资者信心与市场走势恶性循环,并导致事态不断扩大;其二,实在来不及统计,或市场情况紧急,等不了统计结果,那就需要管理者讲出“最坏情况”,并针对“最坏情况”给出解决方案,于是投资者会认为,管理层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已经开始解决,未来会越来越好,从而增强市场信心。

这次,两大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出面澄清股票质押贷款的真实状况,就是第一种方法的具体运用。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只是告诉人们“现在”风险可控,而没有告诉人们“如果市场继续调整,势态是否存在恶化的可能,怎么办”?第二,不能是一副“掉以轻心”的样子,而需要告诉市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存在,哪怕是正在研究。

针对市场预期管理,很多人认为“只说好,不说歹”就能强化信心,这样的做法往往会给人以掩耳盗铃的印象,不利于市场建立的信心。那怎么办?既然“歹”明摆着,就不能回避,而重要的是给出解决方案。只要有了解决方案,只要让投资者看到“未来不可能更坏”,并意识到“现在就是市场最坏的情况”,那市场立即“见底”。

证监会:尽力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还有就是要“多说”,所过的话别怕重复,换着花样儿说,万变不离其宗地说。许多官员容易犯一个毛病,他们认为“这话我都说过了,为什么还要重复”。这种认识要不得,因为我们是和社会公众打交道,我们必须考虑人性中“健忘、轻信和怀疑”等特点,所以“市场预期管理”是所有金融管理者的职业和义务,他们必须要长个“职业性的婆婆嘴”,把过去和现在的新旧措施和新旧办法掺和在一起,没完没了地说,市场跌要说,市场涨了更要说,这是“永远伴随市场的声音,永远呵护市场的力量”。

当然,现在刚刚开始,但我们需要意识到:预期管理是社会心理调适的过程,是一门独立的学问,中国证监会和所有金融管理者都需要恶补这一课,在预期管理的问题上,必须更有耐心、更加细腻、更加专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