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單!千萬老闆不做,偏要回到窮村當支書,他為鄉親趟出致富路

不簡單!千萬老闆不做,偏要回到窮村當支書,他為鄉親趟出致富路

史興順,男,漢族,1970年生人,2003年入黨。從1995年起辦起了運輸公司、飲料廠、脫硫粉加工廠。2010年4月,任平陰縣東阿鎮北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他是一名企業家,經過多年打拼擁有了數千萬元的家資;同時他一是名共產黨員,心中牢記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六年前,他不顧家人的阻攔,毅然回村擔起了支部書記的重擔。六年時間,他帶領的北市村,從負債累累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30多萬元,村容面貌和群眾的精神狀態煥然一新。“以德治村”的村級治理模式和特色產業拉動,像一臺充滿動力的雙引擎發動機,不斷推動北市村各項事業大跨越向前邁進。北市村2012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被平陰縣委評為玫鄉先鋒黨組織,2013年被平陰縣委評為先進農村基層黨組織。

回村當支書,他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2010年史興順剛上任時,當時的北市村貼著“軟弱渙散”和十二五“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的雙重標籤,“民心散、村風差、家底薄”9個字就是最形象的寫真。村集體負債累累,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村民自編順口溜“北市鋪,爛泥路,老少爺們同祈福,哪輩能走平坦路”。因為土地問題,200多名群眾到縣裡上訪鬧事,造成極壞影響。鎮黨委考察人選,史興順成了村黨支部書記的不二人選。直面鎮黨委負責人,史興順沒有推諉,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是一名黨員,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回到家後,面對老人的責問、妻子的哭泣,他一聲不吭。朋友們也說他犯傻:“放著千萬老闆不當,去接那個爛攤子”。村裡群眾也不看好他:“北市村這個樣,誰來也白搭”。接過這個“爛攤子”後,村集體只有現金115塊4毛3,欠賬4萬3千元。一堆錯綜複雜的難題盤根錯節地“絞”在一起,讓人看了頭大無比。

經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和與黨員群眾談心,史興順發現北市村最大的問題不是沒錢辦事的問題,而是人心渙散問題。群眾對黨員幹部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他堅持村裡大事小情一律公開化,嚴格堅持推行“四議兩公開”制度,通過召集村裡的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商議,並公示7天無異議後發放,民主討論、公示公開步步到位。遇事與群眾商量,讓群眾明白,這種做法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隨後,他把村級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修路上。在他看來,這件事不僅僅是一項正常的工作,更是向村裡的歪風斜氣宣戰,重新樹立“兩委”威信、凝聚起渙散人心的開局之戰。如果這件事做不成,他就無法開展今後的工作。他開始給路兩旁20多戶村民挨家做工作。先做黨員的工作,要求黨員帶頭伐樹;再做難點戶的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通一戶工作,就在大喇叭上大張旗鼓地表揚。越往後的戶,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最後自己也招不住勁,把樹砍了。路修好之後,群眾對村“兩委”的看法也改變了,認可了。新支部書記在村裡站穩了腳,村黨支部重新佔據了主導陣地。

不簡單!千萬老闆不做,偏要回到窮村當支書,他為鄉親趟出致富路

實施“以德治村”,他重新凝聚了民心

發展兩項產業,他帶領全村走上致富路

俗話說:“大幹部、小幹部,帶領群眾致富的才是好乾部;大支部、小支部,促進農民增收才是好支部。”2012年以來,史興順流轉土地100畝打造了中藥材種植基地,成立了種植瓜蔞中藥材的合作社,定向供給禾寶中藥材公司,20多戶種植戶每年每家可增收2萬元,年增加集體收入8萬元,形成了“支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式生產模式。考慮到北市村過去有加工粉皮的傳統,史興順多方籌集資金,建設了佔地30多畝的粉皮加工基地,有了廠房、購置設備、成立了綠豆粉皮加工合作社,吸納30多戶村民積極加入,為村集體每年增收10萬元、承包戶每年增收2.5萬元。現在,阿膠加工企業、中糧集團儲備庫等實力企業的加入,更給北市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看著村支書敲開致富的大門,村民的心動了,紛紛行動起來加入村辦企業打工,而史興順也成了“富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的致富領路人。自己多次被評為“基層優秀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對此,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做的太少,黨和群眾給予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