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两年九成宫,水平如何?往下应该如何练?

诗意悠然到远方

练了两年九成宫,说明还是比较专一的。

但是问题也非常明显。

首先值得夸赞的就是书友的结构把握不错,用笔也是比较接近原帖的。

可见这两年是用心学习的,并非玩票。

当然,学书法的过程是有一个阶段循环的性质的,那就是结构好-感觉笔法差,笔法好了-又感觉结构差,如此循环。

这是初学时一个必须会经历的过程,笔法结构相辅相成,只要有一边成长,就会凸显出另一边的不足,自然就是着手改正的地方。

图中结构,已经略有小样,所以要关注一些基本笔法,把基本笔法搞定,提高控笔能力,才能在结构上,进一步加强。

好,我们来细看笔法。

所有绿色圈的“撇”,当然我只圈了一小部分,大多起笔重,行笔不稳,出锋比较快,比较虚。

像结构到这种程度,就需要去加强笔画的质量。

此时有必要单练笔画,而且非常有必要。

欧体的撇如刀,起笔要利,行笔要有“肚”,收笔要稳。

这一撇,不难,但是要仔细斟酌,把握住行笔过程中发力的变化,就非常容易,所以拿出这一笔,着重加强。

出锋的力道匀称,就不会有这种明显的鼠尾

“贞观”二字的撇相对来说写的不错,但是出锋的控锋能力比较差,这是属于基础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需要多练,克服手腕手指。


再有,所有蓝色圈的“钩”

这个钩,应该是“抹”出来的,所以钩的地方锋都很重,墨洇。

欧体的“钩”为跪笔弹锋,是用弹性蓄力自然释放出来的,不是靠自己“抹”调锋调出来的。

钩的蓄力,实在竖的笔势上累计的。如果抹了,笔锋的锋毛走势就不对了,即使弹出来,钩也不像样子。

这个钩可以借鉴网络视频,也不排除田体钩,田体钩虽然跟九成宫有差距,但是笔法上有相通之处,可以借鉴。

原则就是,先写对,再写像。如果都写不对,那还求个屁像。

所以田可以参考,等到知道钩是怎么写的,就可以再回归原贴。不要在乎别人说田好坏,别人在怎么说,都是别人嘴里的,但是对自己有没有帮助,是切身关系到自己的。

虽然我从来不赞成学田,但是不反对参考田。

钩的大体套路就是内圆外方,里边的线条是弧状的,外边是尖的,而且右边有一个“角”。

这个角是看清用笔的关键。

竖拉下来之后,到这个角的位置,然后笔锋走到尖的位置,属于微调笔锋,蓄力,然后弹出。

这个动作保证了出钩之后,锋又回到聚集的状态。

如果钩弹出去,笔锋有些散,那就证明其中有动作没做到位。

关键看1的位置那个角,2的地方那个尖。


再有就是红色的“提”

明显力虚,这是非常明显的,说明你起笔的时候,锋的入纸方向不对。这个一定要注意。

虚是无力,所以墨色比别处都轻,而且起笔都有问题。

虽然起笔未必都回锋,但是露锋一定要“切”入,才能压下笔锋,让笔有力量。

像“提”这种笔画,最好起笔的锋的角度要和原贴一模一样,才能体会到古人运笔中的细节。

简单来说。

竖钩之后接提画,钩出的方向和提的入笔角度,如果自己一上手就写得非常自然,非常习惯,那一定是错的。

这个“提”是有起笔的,是回了一下锋的,不过因为碑刻的原因,可能很多初学者不会注意到这个起笔的动作。还有这个“提”的入纸角度,在图上跟钩的下边是同向的,但是大家写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同向,但是一定要“顺势”勾出来之后,接提的动作,入纸的动作,提出来的动作,一定要有连带一样顺势。

反观你自己的临作,明显就是重新起笔。当然九成宫中有重新起笔的提,但是一定要按下去,要有力。古人写字都是有行书笔意的,哪怕写楷书,速度也是不慢的。


古人的运笔,想要做到精美,一定是“有悖习性”的,初学时,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种连断的关系,这对把楷书写活,和对进一步学行书,都至关重要。

如果这点细节不注意,大家学楷书会没有行书的连带笔意,就会“死”。

连带笔意,并不等于“连笔字”,其中的“法度”就是让大家不太喜欢的“连接处”的锋的角度。

可能大家看钩出锋的方向跟提入纸的角度没啥关系,或者感觉不顺心,但是相信我,这只是初学的看法,随着学习的深入,这是决定水平高低的细节之一。

不注意这点细节,楷书也能写好,但是离着写的水平高,那就是差距了。

再看这几个“捺”,问题是不像吗?不是

问题是你每个都想写像,但是哪个都没写像。

我相信这不是你能力的问题,是因为这三个捺在原帖中就是三个不同的捺。

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点。

我没法在技法上,让你写的每个都像原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原则。

先求对,再求像。

这个太关键了,如果对都不对,像有什么用呢?

这三个捺,我个人建议,先写好一个,欧阳询灵活多变,是因为他写此碑时七十多岁,对用笔臻至化境,初学者连用笔都不会,怎么能都写像呢?

先写好一个,把一个写像,再去套别的字。可能和原字不搭配,但是如果笔画的位置对,那这个字的问题一定不明显。

只要慢慢精进,这点不明显的问题也能很快就改进。


像“泉”的捺,偏小楷,这个并不常见,在欧阳询字帖中,泉的捺不止一种写法,所以没必要写像。

比如“鹿”的捺,这个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可以专门写这个,然后再去套进别的字。

就不要讲什么一波三折,没什么用。

临的像,自然就是一波三折。

比如这个捺,也比较常见。

但是跟“鹿”有所差异,为什么呢?

因为“庆”的捺在脚底,所以比较平。鹿的捺在下腰,所以不同太平。

大家学的时候一样要灵活。


关键还是要把这种笔法拿出来多练,多看。


古人的字,是臻至化境写的,是书艺精湛的皆精,流传千年,更注定了是绝好的学习范本,虽然,未必笔笔精妙,但是没有能达到分辨对错的水平,最好全学,起码,古人的错非常少,精华多。

如果怕一本字帖一两处错误就影响了你学书的进程,那奉劝一句,趁早放弃吧。

错的也可以学,等到水平到了,自然之道错的为何错,为何古人不是笔笔精妙,这个字,或者这一笔写的时候,作者是一种什么状态,这都是可以揣摩的,虽然学了错的,但是也能迅速改正。

古人的错误,学习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分析为何错。

就像加俩鲶鱼不是为了骗点斤两,多挣两块钱,而是为了未来少损失。

重点就是,古人的每一笔起笔的角度,行笔的线条是直是曲,是粗是细,每个折是另起笔,还是虚提转折,这些都是要细看的。

虽然可能有点多,但是这个是初学绕不开的。

可能没人告诉你的话,你会用一个月去明白起笔角度的好处,过几个月顿悟了出笔方向对一个字产生的形态影响。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都要注意,最好是慢临,多思考。

临之前先看,看明白了在写,虽然一开始会比较慢,可能一个小时也临不了多少字,但是效率高。

以往自学几年才能懂的道理,可能用一年就会吃透。

初次精临会慢,但是等到快的时候,质量就是非常高的了。

我这个人临帖比较懒,临的少,但是临的时候,一定把该注意的注意到,所以即使临的少,也有效果。

结构好了,就精笔法,笔法要求到了,就在求结构韵味,这是技法层面的循环。

让大家不知怎么进步的时候,就看自己的结构和笔法哪个更差,补最差的那个。


文章有点长,但是一定对大家有帮助。


说句大家感兴趣的吧,长文不赚钱,费时费力。一二百字小水文才利于传播,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换句话说一个小时写的不如十分钟写的更赚钱。

但是碰到这种有意思的题目,能帮助大家的题目,还是愿意多写一点。

我写的不一定都是精华,但是都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如果您看完了,我谢谢您支持,如果点一下关注,就是我发文的动力。


这类文章,之所以不赚钱还写,就是想多吸引几个粉丝,我已经看到了未来可能只有一两千的阅读,所以,码字不易,配图也难,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


谢谢,,,,


梁宇航

题主临习《九成宫》两年,已临写到这个程度,实属难得!为此,要为你点个大赞!

接下来怎么办?我的观点是:继续深入临帖。而且要专工《九成宫》,不要换帖。



对临,正常情况下须三至五年,才能临写到五六分像。在对临过程中,要边临边读边悟。只临不读,不行;只临不悟,也不行;只读只悟,更不行。题主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每天临写,当把字临到五六分像时,再进行背临和意临。经过了对临,背临和意临,字就有七分像了。达到七分像时,就可以出帖写作品了。“七分像”开始创作书法作品时,可以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真正达到“七分像”,至少需要八至十年。


临写八至十年以后,你可能就成为书法家啦!但是,还是要坚持临《九成宫》,因为临帖是一个书家一辈子的事。卢中南老师和“二田”都是当今临写《九成宫》的高手,但他们从未停止过临帖,一天也没停止过!


(上图为卢中南写的“欧楷”)



(上图为卢中南写的“欧楷”)


(上图为田英章写的“欧楷”)


孔子之:生无所息。

俗话说:学无止境。

既然题主热爱书法,就要做好一辈子为之付出的准备。

学书之路漫长,望题主坚持走下去……


中州耕牛堂主

结构把握的不错,笔法有问题。最好能读读书法理论书提高一下对古人用笔的理解。简言之,古人字小,今人字大,由此产生对用笔的误解很深,古笔法的失传也造成今人对运笔的误解。古人运笔是来回捻动而今人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