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宇宙觀念是如何一次一次的改變的?

創意風向標

已知的總是有限的,未知的則是無限的;從知識上說,我們像是處在一個令人費解的無邊海洋中的小島。我們每一代人的任務就是多回收一點土地。

1910s:愛因斯坦的理論得到驗證!

廣義相對論因解釋了牛頓引力無法解釋的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而名聲大震。但是,一個成功的科學理論不僅僅需要能夠給出符合所有現有觀測的理論的結果,它還需要做出可被檢驗的新預言。而在這一方面,廣義相對論表現的相當出色。1919年,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預言被驗證:在日全食期間觀測到遙遠星光發出的光線,在經過太陽時發生了彎曲。而星光彎曲的程度與愛因斯坦的理論預言的相一致,但不符合牛頓理論的預測。從此,我們對宇宙的看法就徹底發生了變化。此外,廣義相對論還預言的引力時間膨脹、強和弱引力透鏡、慣性系拖曳效應、引力紅移等等都被後來的實驗或觀測所證實。

△ 1919年,天文學家愛丁頓對日全食的觀測結果顯示,廣義相對論完美地描述了星光在大質量物體附近發生了偏折,推翻了牛頓的圖景。

1920s:哈勃的發現

上個世紀20年代,人們依舊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而Edwin Hubble的工作一下子拓寬了我們的視野——銀河系不過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員。

哈勃測量了十幾個星系的退行速度和距離,從而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而不是靜止不變的!

△ 哈勃在仙女座星系中發現的造父變星,才使我們意識到宇宙的廣漠。

1930s:暗物質的提出

科學家曾一度認為如果我們可以測量包含在恆星內的所有質量,或許再加上氣體和塵埃,就可以計算出宇宙中的所有物質。

在上個世紀30年代,當Fritz Zwicky觀測了一個緻密的星系團中的星系後發現,恆星和我們所謂的“普通物質”不足以解釋星系團的內部運動。因此,他推斷必然存在著額外的新物質,稱其為暗物質。不幸的是他的觀測結果一直被忽略。直到20世紀70年代,當天文學家發現暗物質普遍存在於單獨的旋轉星系後,暗物質才成為了研究熱點。

△ 後發星系團中兩個明亮巨大的星系。NGC4889(左)和稍微小一點的NGC4874(右),各自的大小都超過百萬光年。但是在外圍的星系運動的如此之快,暗示著整個星系團應該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暗物質暈。

1940s:宇宙源於大爆炸

這段時期,雖然大部分的實驗和觀測資源都花在了間諜衛星、火箭技術和核技術的發展,但理論物理學家並沒有停止對宇宙進行探索。1945年,George Gamow對膨脹的宇宙做出了終極推論:如果今天的宇宙正在不斷膨脹和冷卻,那它應該有一個更加熾熱和緻密的過去。回溯過去,肯定有一段時間由於宇宙的溫度太高、密度太大,以至於無法形成穩定的中性原子,而在更早之前,甚至連原子核都無法形成。如果這是對的,那麼在任何恆星誕生之前,宇宙最初的材料中,最輕的元素應該有一個特定的比例,並且今天我們應該能夠觀測到宇宙早期遺留下來的餘暉,這些餘暉的溫度剛好在絕對零度以上,並且散佈在各個方向。這個框架便是今天所謂的大爆炸理論

,這是在那個動盪年代中最美妙的思想。

△ 可觀測宇宙的歷史的時間線。自大爆炸以來,可觀測宇宙膨脹的越來越大。

1950s:來自Hoyle的輕蔑

大爆炸理論並不是解釋宇宙起源的唯一理論,它強有力的競爭理論被稱為

穩恆態模型,由Fred Hoyle和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提出。

△ 圖中顯示了太陽的表面和內部的不同區域,包括髮生核聚變的核心。

1960s:關鍵性的證據

經歷了20多年的辯論,科學家終於發現了決定宇宙歷史的主要觀測證據:預言中的大爆炸遺留下來的餘暉被發現了!1965年,Arno Penzias 和 Bob Wilson 觀測到了天空中均勻分佈著2.725開爾文的輻射(即所謂的

微波背景輻射),但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發現意味著什麼。後來,科學家測量到了這個輻射的完整的黑體輻射光譜,甚至測量到它的漲落,這就證明了宇宙始於一場大爆炸。

當你今晚走到戶外,並摘下帽子,你的頭皮就能感受到大爆炸帶來的一絲溫暖。如果你有一個品質良好的調頻收音機,而且你站在兩個微波中繼站之間,你就會聽到“嘶-嘶-嘶”的聲音。你可能聽到過這樣的嗶嗶聲。它像是一種撫慰。有時它很像海浪的拍擊聲,你聽到的聲音,大約有千萬分之五是來自數十億年前傳來的噪聲。

—— Arno Penzias

1970s:一次指數式的膨脹

在1979年末,一個年輕的科學家的腦海中冒出了一個讓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想法。Alan Guth提出了宇宙暴脹模型,以解釋大爆炸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例如為什麼宇宙為何在空間上如此平坦?為什麼各個方向的溫度都一樣?為什麼沒有產生超高能量的殘留物。Guth的暴脹模型指出,在宇宙處於熾熱緻密的狀態之前,事實上它經歷了一次指數式的膨脹,所有的能量都束縛在空間的自身結構中。Guth的最初想法經歷了幾次演變才形成了今天的暴脹理論,之後的一些天文觀測都證明了暴脹理論的預測,比如微波背景輻射的漲落、宇宙中的大尺度結構、星系聚集、團簇和形成的方式。

△ 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最早期的階段,建立了初始條件,才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宇宙。

1980s:爆發的超新星

1987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了近100年來距離地球最近的超新星爆發。這也是我們擁有可探測到這些事件發出的中微子的探測器以來,首次探測到的超新星爆發。 雖然我們在其他星系中看到了超大型的超新星爆發,但我們從未有過距離如此之近的超新星爆發,使我們能夠觀測到這些中微子。 這20箇中微子的發現標誌著中微子天文學的開始,隨後的發展又使我們發現了中微子振盪、中微子具有質量,以及探測來自百萬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中微子。如果目前的探測器仍然在運行,我們將能從銀河系裡下一個出現的超新星中探測到超過數十萬個的中微子。

△ 超新星1987a爆發後的遺蹟,位於165000光年外的大麥哲倫星雲。這是在過去超過3個世紀中,觀測到離我們最近的超新星。

1990s:加速膨脹的宇宙

而在1998年對遙遠超新星的觀測表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脹,並且隨著時間流逝,遙遠的星系間會加速相互遠離。宇宙不僅會變冷,那些沒有被束縛的星系最終會消失在我們的視界之外。除了在本星系群中的星系,沒有其它的星系會遇到我們的銀河系,我們註定會在寒冷中孤獨的存在。而在另一個1000億年後,我們將無法看到任何超過我們自身的星系。

△ 宇宙的四種可能命運。最底下的那個跟觀測數據最為吻合,是一個由暗能量驅使的宇宙。

2000s:宇宙的成分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並不止於1965年,我們對大爆炸的餘暉的漲落的測量告訴了我們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來自COBE衛星的數據被WMAP衛星取代,而之後的Planck衛星又更進一步。此外,結合來自大型星系巡天項目(比如2dF和SDSS)的大尺度結構數據和遙遠的超新星爆發的數據,才有了現代宇宙的圖景:

  • 0.01%的輻射以光子的形式存在,

  • 0.1%的中微子,

  • 4.9%普通物質,包括所有由原子構成的物體,

  • 27%的暗物質,或者說神秘、不與任何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除了引力)的粒子,它們構成了今天我們觀測到的宇宙的結構,

  • 68%的暗能量,來自空間自身固有的屬性。

△ 上個世紀90年代,微波背景輻射的起伏最初由COBE衛星精確的測量,更精確的測量來自20世紀初的WMAP以及這個世紀20年代的Planck。

2010s:未結束的時代

△ 開普勒-186系統、開普勒-452系統和太陽系。

這個時代還沒有結束,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NASA的開普勒衛星探測到的上千顆系外行星中,發現了潛在的可宜居的類地行星。但是,可以說這並不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發現,因為LIGO第一次直接探測到的

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在百年前對引力所描繪的圖景。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取代牛頓引力後的一個世紀,廣義相對論無與倫比地經受住了每一次的實驗和觀測的檢驗。而引力波的發現更是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時代,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宇宙。

在這100年裡,我們從以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以及對宇宙的年齡一無所知,到現在我們知道宇宙誕生於約138億年前,是一個由暗物質、暗能量和普通物質驅使的膨脹和冷卻的宇宙,並且充滿了潛在可宜居的行星。我們知道宇宙起源,它的命運,它今天看起來是什麼樣的,以及它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科學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宇宙中還有許多未知的事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我們完全可以期待在未來的100年裡,科學的進步和革命會繼續帶給我們驚喜。


創意風向標

大眾對宇宙的認識反映出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古至今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多個階段。

天圓地方:1000多年前,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大地平直的被踩在腳下,天空則像鍋蓋一樣覆蓋著大地。太陽和月亮則分別在天蓋上圍著地球轉。

大地的形狀: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大地是平的,而人們在碼頭時卻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遠處回來的船總是先看見船帆再看見船身。這種奇特的現象讓科學家認為大地可能是圓的,直到後來哥倫布極其船員(哥倫布中途病逝)的環球航海的成功人們才真正接受大地是球體的說法。

地心說:西方的宗教認為大地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軌道上繞地球運轉。

日心說:哥白尼經過大量的觀測和計算發現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的行星都是圍著太陽在旋轉且太陽靜止在太陽系的中心不動。後來伽利略等科學家公開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漩渦說:漩渦說由笛卡爾創立。他認為真空中充滿了空間物質,它們圍繞太陽形成漩渦,這種漩渦導致了太陽系的形成。

星雲說:康德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物質通過萬有引力等自然規律作用而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後剩餘的星雲物質進一步收縮形成行星。

大爆炸假說: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在1927年提出大爆炸假說,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這也能解釋現宇宙的膨脹現象,並且人們也在1946年發現了大爆炸留下的痕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個假說也是目前為止接受度最高的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