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娃培养出国际范

把农村娃培养出国际范

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1年,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国多地的市属开发区一样,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发展基础也十分薄弱,2007年开始真正独立发展。从那时起,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开发区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距今正好十年的时间。

在历史长河中,十年只是一个节点,但对开发区教育来说,却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十年前的零基础、缺认同、没经验,到如今多项教育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创建出多所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校,打造出中国家长节“金字招牌”,让农村娃们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十年中,开发区教育创造了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逐步摆脱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局面,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重跨越,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

1

十年前,开发区教育土壤贫瘠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07年,那时,滨州经济开发区没有一所像样的幼儿园,仅有的一个办事处的公办幼儿园总共只有215名幼儿;农村学校危房多,条件简陋;没有一所高中,孩子们只能每个月坐车进城上学……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实力薄弱;学校整体面貌落后、设施陈旧;全区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名师匮乏;教育管理无序,生源质量偏低,学科质量建设无从谈起。

那时,很多经商打工的家长、机关干部,乃至部分教师,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市区上学。为此,他们宁愿承受每天接送奔波的麻烦。

刚成立的的开发区教育办只有7人,可谓势单力薄,一无所有。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优质示范学校带动,更没有一套成熟完整的教育发展规划,面对的是一张白纸。

面对这一切,开发区的教育人没有退却。“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把一个品质高尚、健康活泼、志趣高雅的孩子还给家长,就对不起开发区20万父老乡亲。”开发区教育局长吕春勇说。

2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改变落后的教育面貌,提高教育质量,亟待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开发区教育局只有7名同志,是全国人数最少的县区教育局之一。但是,同志们有决心,一定要让教育有变化、有发展、有成绩,让群众满意;一定要对得起领导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吕春勇表示。

十年来,投入1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20所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实施了中海小学、滨州实验中学、里则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全市品牌工程,滨州率先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第一批通过教育部“教育发展均衡县(区)”验收。全区学校实现了集中供暖、信息化教学,有了塑胶跑道运动场,办学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满足了市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上好园”的热切期盼。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从无到有,学前教育从弱到强,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很多群众质朴地说:“开发区有这么好的学校,我们打心底里知足。”

把农村娃培养出国际范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十年来,开发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共招聘教师180名,引进优秀校长、教师120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2017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第一个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教师每月平均增资4000元;设立“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经过不懈努力,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培养出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滨州名师11人,滨州市突出贡献专家、学术带头人4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36人,形成了强大的带动优势。

十年,开发区教育人砥砺奋进,交上了一张满意的教育答卷。

学前教育品质领先。创造性实施“组团发展·示范带动”战略,鼓励幼儿园放眼全国谋划发展。十年来,学前教育迅猛发展,创建5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在园幼儿从2007年的712名增长到2017年的4577名,普惠性学前教育惠及千家万户。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从2007年之前没有一所规范化学校,到全部学校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3所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比例全市最高;开展新教育实验,2所学校荣获“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称号,2个项目获得全国十佳。义务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从零起步,创办职业中专,培养了一大批合格毕业生。联合京东开展“互联网+电商”教育,联合北京专业学校订单式培养高铁乘务员,投资2.5亿元着手新建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高中教育打造美誉。完善区域教育体系,满足群众需求。创建滨州实验中学,与山东省实验中学和清华大学深度合作,开设网球、皮划艇、3D打印等30多门特色课程;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在海峡两岸辩论赛中,夺得最高奖——金声奖;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北方赛,夺得两个冠军;首届毕业生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3%。

短短几年,滨州实验中学已站稳脚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3

“家校社共育”模式惠及千家万户

滨州经济开发区教育革新的步子越迈越大,但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大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不够,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鼎力相助。

2015年4月10日,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京大学家长教育相关课题组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服务工程”合作示范区建设,一个以“服务万千学生家长、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传授科学育人方法、凝聚家校社会合力”为宗旨的家长教育公益行动在滨州大地迅速展开,引发了一场涉及5万个家庭的教育革命。

教育局与专家团队合作,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全区教师、家长参加培训研讨活动。培训内容涉及学生成长教育、家长智慧、教师成长、家庭婚姻等多个方面,全新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育视角、详实的案例分析引发参训家长和教师的强烈共鸣。

开发家庭教育系统课程,实施家长教育、教师培训、学生成长、公民教育“四大工程”,三年共举办16期、158场公益培训,23次沙龙咨询,发放宣传教育资料、调查问卷3万余份,培训家长、教师、学生、企业职工超过6万人次,征集意见4000余条,梳理、解答各类问题5000余个,以问题为导向,打通家长培训服务“最后一公里”。

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周末参加免费培训、听免费讲座成为教师的主要生活内容。注重种子教师团队建设。2015年6月29日,50名教师赴北京大学接受封闭式培训,随后组建“家长教育讲师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典型。

为将“家校社共育”模式引向深入,为将实践成果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滨州创新开展了“中国家长节”品牌活动。经过精心谋划实施,2016年和2017年,滨州开发区已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家长节”,“家校社共育”的滨州模式在全国十五省市、三十多个市县的近三百所学校开始推广。

4

学生全面发展,农村娃也有“国际范儿”

2017年,德国当地时间2月24日下午,德国福尔达市“伯尼少年”儿童合唱团的孩子、教师早早来到校门口,手持郁金香,笑语盈盈,欢迎中国来客。被欢迎的孩子,正是赴德国演出的百川小学的18个农村娃。

百川小学“快乐音符”合唱团组建于2010年。最初,它的底子很薄,成员几乎全是零基础,从认字、识谱开始。在全市乃至全省比赛场上,这些孩子们吃的、穿的都是最差的。略显土气的穿着,拘谨的眼神,带着方言味的普通话,常让他们胆怯。可一曲唱罢,常常让对手们瞠目结舌——原来百川小学才是最强对手。六年来,就在屡屡“逆袭”中,合唱团夺得全国、省、市级荣誉8项,特别是2016年,合唱团继夺得山东省校园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后,又摘得第七届中国魅力校园合唱节二等奖,填补了滨州合唱类比赛无全国专业奖项的空白。截至目前,“快乐音符”合唱团先后培养出小演唱家300余人,影响了500多个家庭。此间,合唱团指挥任彦成长为中国合唱协会会员、“全国合唱优秀指挥”奖获得者。

“快乐音符”合唱团成功的前提、背景,是开发区将教育作为第一位的民生工程来抓。建区十年来,一座座崭新的高标准校舍拔地而起,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教学设备配置齐全。免费校服、免费课本、免费作业本、免费教辅、免费直饮水、平安校车为农村孩子创造了优越的就学环境。义务教育均衡在开发区实实在在地推进着,效果明显。

把农村娃培养出国际范

在该区师生眼中,“快乐音符”合唱团式的研学旅行,绝非简单的单项学习,更是一种自信的展示,是双向互通的学习交流,如“足球名校”定吕小学借助小小足球取得了丰硕的游学成果。“不怕你笑话,2014年我们去市民健身广场参加市级联赛,好多孩子是头一次见到中海天地桥、航母。”定吕小学的孩子们根本没机会见到外国人。可仅在2015年,就有四拨外国友人前来参观。这些洋教练说得最多的是:“这才是快乐足球!每个孩子脸上带着笑,这太难得了。”开发区足球品牌享誉滨州,培育出定吕小学、开发区二中等5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夺得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第七名,获得全省季军1次、全市联赛冠军8次。

“广泛搭建平台,要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上来。”吕春勇说,开发区的教育要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走开发区的特色发展之路,盲目模仿与借鉴可能事倍功半。

近年来,开发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鉴欧美先进地区的教学经验,让开发区的孩子站在世界高端平台上与欧美学生对话,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其中2016年开展对外交流5次,2017年7次。通过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开发区教育发展新视野,丰富了教育发展新内涵,开创了教育发展新局面,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学生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遇,使开发区日益成为滨州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开发区教育的十年,是一代教育人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十年。十年来,开发区教育由弱到强,从基础贫瘠、发展滞后到格局完善、省市争先,引领莘莘学子不断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18年,开发区教育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下一个十年如何书写?这将成为开发区教育人的又一历史性命题。

把农村娃培养出国际范

作者 | 吴爽 彭瑞敏

编排 | 朱婧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