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早年要问罪鳌拜,晚年又给他平反?


康熙之所以要问罪鳌拜,是因为鳌拜一直抓着权力不放。在康熙可以亲政的时候,鳌拜还不愿意放手。

鳌拜这样做,有他自己的道理。

(鳌拜剧照)

一是前有多尔衮摄政的先例。多尔衮把权力一直攥在手里,就算顺治皇帝已经可以亲政了,多尔衮也没有放。一直到多尔衮寿终正寝,顺治才获得权力,正式亲政。所以,鳌拜认为,他可以向多尔衮学习,没有必要那么快交出权力。

二是鳌拜好不容易让权力完全集中在自己手里,舍不得放。顺治去世前,给康熙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其中,鳌拜排在最后一位。对于鳌拜来说,好不容易等到索尼老死了,苏克萨哈被他设计害死了,遏必隆是老好人不说话。排在最后一位的鳌拜走到第一位,这是自己费尽心机打拼下来的。怎么舍得把权力交出去呢?

三是康熙并没有表现出要归政的强烈欲望。康熙虽然在许多政事问题上,表达了对鳌拜的不满,但是从来没有和他激烈争吵过。最后都在是自己的强硬态度下,康熙先服软。在鳌拜看来,只要这样不断坚持下来,康熙服软就会成为常态,就像多尔衮和顺治一样,康熙也会一直让他掌控权力。再加上康熙经常在宫中纠集一帮侍卫练“布库”的摔跤游戏,越发让鳌拜认为,康熙这是沉迷喜乐,可以成为第二个顺治。

(年轻康熙)

但是鳌拜一切都想错了,他完全忽略了康熙内心有多么强悍,完全忽略了康熙想亲政的欲望有多么强烈,完全忽略了康熙多次在政事上服软其实是隐忍不发,完全忽略了康熙所谓沉迷喜乐其实是在准备对付他。最后,鳌拜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康熙拿下了。

康熙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在对待鳌拜的这件事上,就表现了他极为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谋略,在事情的各个层面,都做得非常恰当。

第一,康熙知道,必须用最简单的办法把鳌拜拿下。不能在朝堂上和鳌拜针锋相对地斗争,这样做,只会带起一场腥风血雨。也不能犹豫不决,必须越快越好。在拿下鳌拜的方式上,必须越简单越好。在谁也不惊动的情况下拿下鳌拜,是最好的。

第二,康熙知道,给鳌拜定的罪名不能涉及权力斗争,最好是治他的贪腐和结党营私。康熙在下诏处理鳌拜时这样说:“今乃贪聚贿赂,奸党日甚。上违君父重托,下则残害生民。种种恶迹,难以枚举……”看看,没有一句话说他是不想放权吧,这样康熙就避免了太多的争论。

第三,康熙只要把权力拿回来就是了,不用杀鳌拜。事实上,作为三朝元老的鳌拜,无论对皇太极还是顺治,都忠心耿耿,而且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康熙朝的时候独断专行,但并没有做什么大恶事。这样的人,绝对是一个“功臣”。如果康熙杀掉鳌拜,那免不过“杀功臣”的恶名,所以他只是监禁了鳌拜。

康熙也没有清洗鳌拜的党羽。因为这些党羽,在鳌拜失势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再和康熙斗,谁都知道那样是死路一条!

(老年康熙)

第四,康熙在晚年的时候,鳌拜早就死掉了,连鳌拜的党羽都不存在了。这时候,康熙赦免了鳌拜。

注意,康熙是赦免鳌拜,而不是给他平反,鳌拜依然是有罪的。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表现了康熙的宽怀大度;二是体现了康熙的皇恩浩荡;三是表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有功人员的关爱和厚待。


张生全精彩历史

鳌拜肯定是忠臣这是没错的,之所以被问罪拿下是路线问题和一些政治利用价值,罪名只是借口而已。在封建帝国,功劳从来不是保命符,大多数情况下,对皇室的忠诚比能力更重要。而鳌拜本人年能力很强,立下军功无数,被誉为满州第一勇士,但更重要的就是他对主子很忠诚。满州八旗在皇太极多尔衮以及顺治时代一直有一个老大难的政治冲突,那就是两黄旗和两百旗之间的政治对立。皇太极当年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把自己原来的两白旗改为两黄旗,成为皇室直属力量,而把原两黄旗改成两白旗,也就是多尔衮兄弟所在的旗。这么一改,两白旗的政治地位直接下了一个档次,心中当然不服。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成为摄政王,两白旗重新扬眉吐气,他们扶持多尔衮称帝的念头肯定有,这也恐怕是一些坊间传闻的来源。只是可惜的是,多尔衮死的早,顺治顺利亲政,两白旗再次被打压。而有趣的是,顺治也死的早,换句话说,两白旗被打压后没多久,八岁的康熙就继位了,这让两白旗又有些蠢蠢欲动。而这时孝庄立下四大辅政大臣,其中臣索尼、鳌拜、遏必隆都是出自两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出自两白旗,这就是政治的妥协,也是稳住不安分的两白旗的手段。要知道,清初一直还有一个政治斗争是关于到底是皇室的八旗议政还是皇帝的奴才们组成的辅政大臣模式之争。努尔哈赤当年是八王议政,皇太极一开始是四大贝勒主政,自己站稳脚跟后就把八王议政给pass了改成汉族的辅政大臣模式,多尔衮和顺治也是辅政大臣模式。辅政大臣模式,等于就是让爱新觉罗家的皇室成员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反而让爱新觉罗家的奴才们爬到了主子的头上进入权力核心,这让王爷们一直很不爽,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一直在蛰伏。而顺治的死,又让王爷党们蠢蠢欲动起来。所以,当时孝庄拉拢两白旗组成辅政大臣模式,就是对王爷党的打压。满州八旗最有力量的四旗联合起来,不是这些王爷们所能撼动的。政局稳定后,鳌拜把苏克萨哈干掉,其实是鳌拜在替孝庄替主子出手把两白旗的势力逐出朝堂,并对两白旗大肆打压,这是绝对得到了孝庄的首肯和默认的;而且鳌拜还进一步把这伪装成是四大辅政的内斗,可怜的遏必隆也就被干掉了,索尼老奸巨滑装聋作哑自保成功。最后,由康熙出手,把鳌拜治罪,让两白旗对康熙感恩戴德,这都是帝王权术。最后的结局,王爷党和两白旗被打压,两白旗与两黄旗的政治对立基本被化为无形,而且两白旗的政治诉求也被削于无形。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鳌拜到底是一个在关外成长起来的老人,其理念已经与在关内出生长大的康熙为代表的新人已有很大区别,康熙已把自己识做中国人,而鳌拜还是把自己看做是征服者,政治理念的不同,也是鳌拜被拿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无论如何,对康熙而言,鳌拜是忠臣。鳌拜在皇太极死后拔刀相向多尔衮力保皇太极之子继位,这才有了顺治、康熙这一脉的皇室,这就是天大的拥立之功;替主子打压王爷党,打压两白旗,甚至用生命替主子化解政治矛盾,这不愧是主子的好奴才。这样来看,康熙和雍正为其翻案就可以理解了。


醉是窗外细雨寒

圣祖康熙帝捉拿鳌拜的时候,说的就很明确。

朕念鳌拜旧臣,遗诏有名,宠眷过深,望其改恶悔罪。今乃贪聚贿赂,奸党日甚。上违君父重托,下则残害生民。种种恶迹,难以枚举……鳌拜,理应依议处死,但念效力年久,虽结党作恶,朕不忍加诛。著革职,籍没拘禁。鳌拜……种种奸恶,难以枚举,朕久已悉知。但以鳌拜身系大臣,受累朝宠眷甚厚,犹望其改行从善,克保功名,以全始终……朕复召鳌拜等面加鞫问,情罪俱实,本当依议处分,但念鳌拜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免死,革职,籍没,仍行拘禁。

明确指出,虽然鳌拜有种种劣迹,但依然是前代旧臣,所以没有加诛。

至于圣祖康熙帝晚年的“平反”,其实是跟一系列“平反”举动有关。当时涉及清朝建国以来所有政治犯。

谕诸王、贝勒、大臣等曰:朕今日传集尔等,因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蓝旗两贝勒及硕托贝勒皆缘事问罪,彻带革去宗室。世祖皇帝时,恩恤蓝旗贝勒之子萨哈连、硕托之子岳塞布,俱给以阿恩哈尼哈番之俸。伊等皆系太祖皇帝之孙,至朕仅历四世。凡宗室革退者,不载玉牒。太祖皇帝有十五子,缘事革退者,亦未经载入。似此革退者,若不载入玉牒,久后竟无人知矣。宗室有罪,僇之处之,自有定法。非欲复翻旧案也。今若不查明而差别之,则日久年远,渐致湮没,所关甚大。应将此等查明,俱续载于玉牒内,酌量给带,以示差别。

再觉罗等,其始亦由祖分支,有缘罪彻带革退者,若不查明示以差别,亦必致湮没。再宗室觉罗之弃子,今虽记蓝档内,以宗人府定例甚严,惧而不报,亦未可定。如原任内大臣觉罗他达为上驷院大臣时,因子众多,将弃其妾所生之子。包衣佐领郑特闻之,乞与收养,他达遂与之。朕知其事,曾下旨于内务府总管倘遇采选之时,切不可将伊女混入。后郑特欲将此子遣回,此子以抚养之故,云,宁不得带子,必不忍离抚养之父母。朕念其孝,给以红带,仍留伊养母处。有似此等者,亦应查明。
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伊功劳册,大内现有。念伊效力之处,欲袭其官,但其子那摩佛所生达里善、达福,俱言恶劣,行止不端,勾引苏完之人,在二阿哥处行走不绝。朕知之,至今未授官职。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惟达里善兄弟,断不可袭。应于伊兄弟中,另择承袭之人。再五大臣内。苏完扎尔虎齐、公彭春之祖、鄂善之祖,伊等现有世职。镶蓝旗顺科落巴图鲁安费扬古之功劳,已经裁去。今阿灵阿之祖,额亦都巴图鲁之功劳,载在实录甚明,现在太庙配享。此等有功之人,身后子孙缘罪干连,既去其官、诰命敕书,亦并无存。此等皆系太祖太宗皇帝时,辅佐开创功勋大臣。因其子孙自作之罪,及株连之罪,将伊等劳苦功绩所得之官革去,实为不忍。朕知之甚悉。应查明给与官职。五大臣及十六员扎尔虎齐内缘罪革职者,又袭职子孙缘罪革去者,亦应查明酌议具奏。

说的很清楚了。


橘玄雅

鳌拜是满清王朝初期的一个权臣,属于满洲的镶黄旗,在清朝历经三代,为大清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因专权和结党营私被捕入狱,病死狱中。
鳌拜出身于将门之家,从小喜爱习武,武艺高强,特别是骑马、射箭都是一流高手。鳌拜臂力特别大,一般人均不是对手。鳌拜初期是皇太极的近卫军官,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鳌拜打仗非常勇猛,身先士卒、抢关夺隘、攻城掠地,骁勇善战,为大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为此,鳌拜成为议政大臣,二等公世袭。后又当上了侍卫内大臣,加少傅,并且兼太子太傅。
康熙皇帝登基时,因其年龄太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在首辅大臣索尼病逝后,鳌拜权势太大,另两位辅臣均不是其对手。鳌拜开始结党营私,编制朋党。对那些不同见解、反对其行为的人,不是撤职查办,就是网罗罪名予以处死。此刻的鳌拜,飞扬跋扈、权倾朝野,令朝中的大臣们非常恐惧,整日在心惊胆颤中度过,朝中众臣敢怒而不敢言。
1667年,十三岁的康熙开始亲政了。鳌拜对康熙依然不当回事,不知收敛,对康熙所做的决定,常常予以否决,不予执行。更有甚者,鳌拜还常称病不去上朝,如果康熙不亲自去家里给他问安,他就一直赖在家里。过去康熙对鳌拜的种种行为一直在忍,但鳌拜得寸进尺,不懂尊卑,不顾君臣之道。康熙对此已忍无可忍,决定将鳌拜铲除治罪。
由于鳌拜既掌握兵权、京城护卫,且耳目遍地,若想使其就范,只能智取。1669年5月的一天,鳌拜到宫中见康熙,当他进入宫中那一刻,康熙立即命令提前埋伏好的一群武林高手将鳌拜拿下。鳌拜虽然武艺高强、力大过人,怎奈好虎驾不住一群狼,最终还是就擒住就范。康熙念其有功,没有杀他,只是关入大牢,永远囚禁。而对鳌拜死党,杀的杀,关的关,撤的撤,鳌拜集团就此灰飞烟灭。鳌拜后在狱中病死。
几十年后,康熙又想起了熬拜,说:在建立大清朝时,要说功劳最大的,没人能比得上鳌拜。他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应该给他一个世职。雍正登基后,赐鳌拜祭葬,并恢复其一等公,允许其子孙对这个职位世袭。雍正九年时,又加封鳌拜为超国公。
种种恩赐表明,鳌拜不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奸佞之臣,他只是一个飞扬跋扈、不知收敛、不懂君臣之道的权臣而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蝶恋花绯

真实的鳌拜绝对是大清朝的大功臣,其在大清入关后,南征北战,平定四方,成为大清勇士中最为耀眼的。而且因为其耿直,刚正不阿,当时深得顺治皇帝信任。将其视为与摄政王多尔衮斗争的主要支撑。而这位鳌拜也是勤勤恳恳,处处制衡多尔衮,削弱其权限,对此,多尔衮3次差点就将鳌拜杀掉,最后还是在顺治的保护下,留下了这位忠臣。

在顺治帝退位做和尚去后,年幼的康熙被顺治托付给了鳌拜,在当时来说,那是实至名归很好的安排。而且在康熙早年,鳌拜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即使后来康熙抓获鳌拜后给他定的30条罪状,里面无非就是些对皇后、皇帝不敬,结党营私等罪状,并没有谋反。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鳌拜被杀挺冤的。


老豆豆49500456

由于一些热门电视剧(如《鹿鼎记》等)的灌输,许多人从小就认为鳌拜是清朝的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他结党营私,篡权夺政,还侵夺汉人田地,鳌拜的形象一直很负面,但是实际上一则康熙帝没有杀鳌拜,二则雍正帝即位之后,立即给鳌拜平反了,那么鳌拜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入关之后,鳌拜随着多尔衮南征北战,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去世以后,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鳌拜被擒以后,康熙帝宣布了他的三十条罪状,大臣们也普遍认为鳌拜应该立即处斩,但是康熙皇帝最终念在鳌拜有赫赫战功,免除鳌拜一死。

鳌拜之所以被黜,实际上与清初的政治环境有关,鳌拜只是一个权臣,而不是一个奸臣,在康熙帝决定国家政策转轨的过程中,鳌拜充当了阻力的角色,因而康熙帝必须要除掉鳌拜。


青年史学家

鳌拜,满清崛起、入关打天下的重要将领之一,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是当年顺治帝去世前留给年幼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鳌拜晚年权势日重,独揽朝政,结党营私,于康熙八年被康熙皇帝用计擒拿,宣布鳌拜30条罪状,但最终顾及鳌拜的功勋只是将其禁锢。

因为影视剧的影响,鳌拜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奸臣,甚至于《康熙王朝》中还有鳌拜和党羽密谋废立皇帝的情节,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康熙亲自说过鳌拜没有篡弑的行为,这也是最终鳌拜保得性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鳌拜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个权臣,但不能说他是个奸臣,以忠诚来看鳌拜是少有的。

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当时多尔衮权势熏天,正是因为鳌拜等忠心于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将领拼死反对才有了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很多人畏惧权势、想升官发财都投靠了过去,鳌拜竟然能一直忠心于没有任何权力的顺治,反对多尔衮专权。因为这些鳌拜得罪了多尔衮,遭到了残酷打压,多次下狱、三次论死,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鳌拜被拿下最重要的原因是和康熙执政理念不符,挡了康熙皇帝亲政掌权的路。鳌拜是一个非常老派的满清权贵,瞧不起汉人,打压汉臣参与朝政,之前有部热播剧《于成龙》里面满清八旗兵肆意圈地、杀戮百姓,鳌拜正是这种行为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而康熙从小深受中原文化的教育,清楚地认识到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必须获得汉人的拥护才能坐稳天下,重用汉臣、善待百姓就是康熙收买人心的手段,但是鳌拜成为了这些政策执行的最大绊脚石,不论是为了真正掌权,还是为了清朝天下稳定,鳌拜必须除掉。

鳌拜被抓后,经过议政王大臣们审讯列出了30条罪状,应该判斩立决。鳌拜请求觐见康熙,给他展示了自己为了保护皇太极和顺治留下的满身伤痕,赫赫战功,康熙感念这些饶其一命。某方面来说没有鳌拜也就没有康熙登基的机会,天下早就是多尔衮的了,康熙晚年为一个早就去世、没有任何威胁的老臣表功、追封,是件惠而不费的事,能够显示康熙的博大胸怀和仁德。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一些影视剧中的鳌拜的的形象与一朝天子一朝臣真实的鳌拜完全不一样。



首先来说,鳌拜算的上是一个功臣了,历经三代皇帝,对爱新觉罗家可谓是尽心尽力了,一辈子征战沙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也是可悲。



怪就怪在他碰到了一个大清几百年历史上最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康熙。平台湾,扫西北,灭三番,这样的事,仅仅拿出一件来,就可以大摇大摆的进祖宗祠堂了。可见康熙的文治武功十分厉害。

十几岁就亲政的康熙,面对顺治给他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还有满人刚入关天下极不稳定,这时的康熙,就急需立威,急需把一切权利集中在自己手里。这时,鳌拜,就成了最佳目标。

要办,肯定要办个位高权重的,一般的小鱼小虾很难起到威慑作用。顺治留下的四位辅佐康熙的重臣,索尼之流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天天装的像要病死的样,所以这个重任只能落在鳌拜的肩上。

这时的鳌拜,三朝元老,又是托孤重臣,身体倍棒,简直人生巅峰,所以就很不幸的被康熙选中。要我说,这也与鳌拜武将出身,不懂政治有关。这个道理,恐怕他到死的那刻,才真正清楚。而康熙,十几岁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鳌拜死的不冤啊。


江雪寒

鳌拜并没有影视剧里面说的那样可恶,而是一个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干臣。鳌拜早年追随皇太极,入关后披坚执锐,身经百战,大小战数百次,身负创伤数十处,为满清定鼎中原,统一天下,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鳌拜如果没有立下惊天的功绩,也不可能在满清军界享有巨大的威望。可以说,鳌拜就相当于满清的麦克阿瑟这个地位。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独掌大权,权倾朝野,差一点就可以做皇帝。鳌拜其实可以依附多尔衮,这样他就可以荣华富贵,但是没有。一心报答皇太极知遇之恩的鳌拜,没有依附如日中天的多尔衮,不理睬多尔衮的极力拉拢,而是处处维护顺治,坚决站在爱新觉罗一边。鳌拜由此得罪了多尔衮,多次遭遇多尔衮一党的打击报复,有三次差一点被杀掉。尽管如此,鳌拜依然挺直脊梁,压紧牙关,绝对不肯屈服,而是忠心耿耿做爱新觉罗家的看门狗。


(影视剧中的鳌拜)

顺治去世后,给康熙安排的辅政大臣,其中就有鳌拜。鳌拜有这个资格,当之无愧。鳌拜有没有取代康熙的野心呢?不要被影视剧欺骗,至少从史料上看,没有证据。即使他真有这个野心,最起码他没有表露出来。从他一贯的表现看,也不抬可以谋朝篡位。忠心耿耿一辈子,几次为了维护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差一点掉脑袋,他会在晚年突然“变节”吗?

鳌拜飞扬跋扈,没有摆正自己的地位,以至于引发康熙的反感。康熙想早日大权独握,鳌拜却摆老资格,把康熙不放在眼中,这自然引发了激烈的冲突。康熙囚禁了鳌拜后,也知道鳌拜劳苦功高,并没有谋反的意图,所以没有赶尽杀绝。鳌拜最后是病死,而不是被杀死,说明康熙是心中有数的。如果他真的造反,康熙的儿子雍正岂会给他平反?


怀疑探索者

个人看法,问罪鳌拜是因为他对康熙本朝的危害,为他平反是因为他对大清朝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