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最近最常聽到的探討就是“快消B2B咋賺錢?”

是啊,600萬小店用戶,近萬億的市場規模,交易層級複雜,能畫的大餅都畫了,能融的大錢也都融差不多了。不信這會咱再拿個BP去找VC試試。

通過參與開發B2B系統,創業區域性連鎖店,組建全國性B2B平臺等幾個維度實操了一段艱苦而美好的時光,依然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我相信,幾年之後小店主手機上依然常駐的某款APP必然形成一個強大的快消品入口巨頭。

當前趨勢下,盲目擴張全國是最危險的!因為B2B區域性因素非常強,除非具備天然全國性的基礎資源。同時市場太大太複雜,多少錢也不夠燒,試圖通過資本來實現快速的行業併購和壟斷的燒錢模式在這裡不適用,想在這裡投出OFO啥的可以洗洗睡了。

直營還是撮合?

現在來看,選擇自採直營模式的越來越多,雖然重,但還是有生命力的。單純的撮合比價平臺不介入供應鏈,兩側用戶都沒粘性,最後怕是淪為沒有話語權的工具。這一切都是存量之爭,直營自採在去中間化的同時將揹負起一個大批該有的責任與義務。而面對新品增量市場,在沒有強控渠道點位的時候只能靠捆綁銷售來帶動,之外比較起傳統的經銷商模式少有創新,價值有限,需要不斷創新摸索。

統倉共配,從垂直的專業環節來產生價值。

要說今年下半年快消B2B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二就是統倉共配了,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整合一個區域市場內的幾家經銷商,將他們的倉儲和配送資源重組共享,進行完整的後臺信息系統化升級,共建訂單平臺。“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為什麼?

去中心化,大賣場、大超市都出現客流量嚴重下降,之前的文章都分析過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費者日常所需產品在附近或者社區店都能買到,便利店提供著24小時的增值服務可以讓消費者們隨時隨地買到想要的東西。

甚至速度足夠快,還能送貨上門;或者直接在同城網站購買,送貨到家。。。

實體店線上結收消費款基本已經達到60%比例,連討飯的都有收款二維碼,想一下這樣的消費環境,不轉型自己渠道,還有多少活路?

第二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外賣的崛起!外賣規模達到4000億!試想一下,上班族每天幾乎外賣,週末出去吃,家裡基本不用開火了,那除去購買吃喝的東西以外,誰沒事經常去賣場思考人生?

總之,移動互聯網消費模式+外賣,這兩顆“原子彈”很快瓦解了傳統線下渠道的所有優勢,無論你經銷什麼產品,你不在這兩個領域模式上面賺錢,那將很難賺到錢。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為什麼必須要做?

中國便利店市場的零售銷售總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6%以上。

2017-2019年的門店數量將以10.2%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

便利店具有能滿足消費者即時和隨意需求的作用。

便利店瞭解消費者需求,快速轉向“新零售”。

零售商更好地迎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以打造忠誠度和建立與本地消費者的密切關係。

便利店可以提供更多的新產品和服務選擇,包括最後一站配送服務。

同時,他們也看到更多的本地及個性化的服務。

便利店店面的整體形象及更舒適的環境,繼而留住消費者,提升顧客忠誠度。

阿里、京東等都在快速整合線下社區店(便利店)。

711、全家等連鎖強勢品牌,早已在全國搶佔這個渠道。

快遞驛站也以這樣形式擴展社區渠道地位。

。。。。。。

總之,大賣場的一部分利益被這些實體快速碎片化分解。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快消經銷商再不做社區、便利店,還有多少活路?

怎麼做?(以下僅為參考)

打造專業操作社區店(便利店)的團隊。

創建本地化供貨系統APP。

做微商或者做淘寶,提前走粉絲經濟路線。

多接些適合走此類渠道的好產品。

和靠譜的廠家合作開發這個渠道。

給外賣商家供貨。

主供學校和工廠、食堂等封閉渠道。

嘗試做餐飲渠道市場。

打開其他有自己經營產品出售或使用的渠道。

自己貼牌(或廠家支持巨大的產品)打進大型連鎖便利系統門店。

考慮換行業(這個期間利潤最大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