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该书在我市发行以来,不但受到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的热捧,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家纷纷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今日中国之高速发展,社会空前安定团结,离不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及务实工作,所以当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刚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的研读起来。书里不但藏着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更藏着他不变的初心和治国的奥秘,我想一探究竟。

书的扉页写到“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

这“大学问”究竟是什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通读了全书,简朴的文字、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迹一次次让我红了眼眶。我也终于明白在梁家河的7年时光,习近平等知识青年从老百姓身上学到的真的是“大学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让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知识青年下到农村锻炼虽然给农村带来了知识和希望,但同时却给这里本就单薄的经济增加了负重,“他们在这像巨人随手抓出来的千沟万壑里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到青黄不接村民就纷纷拄个木棍去外乡“寻吃”,如此贫瘠的土地如何再养育这群知识青年呢?

然而陕北的人情世故是在黄天厚土中一撅头一撅头挖出来的,是隔着圪梁梁一声声一声声吼出来的,这里的每一把草、每一撮土都饱含着人情味,即便没有余粮,老百姓还是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习近平等人,在那个年代一坛酸菜、一碗米饭都相当金贵,把粮食送给别人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续给别人,这样的真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感恩呢?

习近平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繁华到贫困、从开放到封闭,环境的改变让习近平如同大多数青年一样,经历了迷惘、彷徨,可他最终战胜了自己。

由主动到被动,他终于决定要做一名真真正正“黄土地的儿子”,正如他自己在2015年英国伦敦时说的那样,“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在农村,百姓尊重能人,也就是肯吃苦肯动脑的人,在虱子横行、温饱不丰的年代,有了思想上的转变,习近平和劳苦大众开始一起战天斗地,他冲在一线干在实处,苦中作乐磨练意志,通过筑淤坝、修梯田等提高生产力的形式为梁家河人民造福。

谁不想把烂包的光景过好,谁不在为能吃上一口白馍馍而卖力!这是数千年来陕北人与天斗与地斗不变的信念,他们在千沟万壑中磨硬了老茧、磨深了皱纹、磨白了黑发,却磨不掉对生活的希望。

所以当习近平带领大家开夜校、建沼气,办起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磨房……凭着一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很快就得到群众的尊重与拥戴。青年习近平在逆境中成长,在困苦中脱胎,在窑洞里求知,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我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是一句空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一句口号,“人民公仆”更不是一个代号,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这种真情大爱,怎会不获得群众的情感认同?怎能让群众不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坚定追随呢?

7年的知青岁月结束了,习近平虽然要离开这里,但他却把心留了下来。

为了梁家河今后的发展,他给党员群众播撒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一碗水端平”就是至今梁家河党员干部一个不变的理念。

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人民是根,群众是本,只有立足根本才能长治久安!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时,为人处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着一代代的村里人,这样的理念使得梁家河得到长久发展。

一批党员干部传承了当年全村奋斗的灵魂,他们带领梁家河人继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使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读完最后一页合上《梁家河》,思绪久久难以平静,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空洞的语言,更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阅读《梁家河》正是沉淀升华的过程,读进去,读深入,你会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繁荣稳定来之不易,如何接驳好五千年的厚重文化,传承梁家河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深思。

习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我想我找到了总书记的初心,也懂得了他的治国之道。

回想自己的成长和工作历程,我也曾遇到过挫折、受到过质疑,也曾苦闷彷徨、犹豫着想要放弃。然而对“无奋斗不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坚信,让我始终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希望,让我拥有了直面人生困难和逼仄的勇气与力量。过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当看到患者因我的诊治而逐渐康复的身体时;看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时;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赞许时,我感谢自己“还好没放弃”。

如今梁家河精神又将不断激励着我,让我明白青春因梦想而激昂,因拼搏而精彩,因奉献而厚重,我也终将收获比“诗和远方”更辽阔的奋斗的荣光!

「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总编:黄学锋

审核:刘平

「感悟《梁家河》第26期」柴小萍:青春是奋斗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