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慢煮”瞭解一下?

隨著"分子料理"概念的流行,"低溫慢煮"(Sous-Vido)技術,因為能夠最大程度保持食材的鮮美原味與柔嫩口感,不僅受到許多國際名廚的推崇,更獲得眾多食客的喜愛。

低溫慢煮是物理學中熱傳導原理在烹調上的應用之一,特點是在不破壞食材細胞結構的溫度、加熱速度與加熱時間範圍內,長時間穩定緩慢加熱把食材煮熟。

老實說,"低溫慢煮"技術早就應用在烹調上了,比方鄉間堆個土窯燒熱之後燜紅薯,法餐裡的傳統菜"油封鴨"(Duck Confit),乃至於北京的"燜爐烤鴨"……廣義上說,都屬於低溫慢煮,只是傳熱介質不同,溫度與時間不同而已。

“低溫慢煮”瞭解一下?

現代最常見的低溫慢煮方式是把食材放進耐高溫塑料袋,抽真空密封,再放進恆溫、定時熱水設備中加熱,讓食材在熱水裡慢慢泡熟,不破壞食材的細胞結構釋,並釋放出食材本身的穀氨酸,保持鮮美的原汁原味,以及最佳的口感與營養。整個過程根據食材不同,從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不等。

因為食材被密封在耐熱塑料袋裡,避免了食材水分的流失,傳統方法烹飪,食材會損失15%左右的重量,其中大部分是水分,所以食材會變老;而運用這種低溫慢煮方法烹飪,水分流失一般在5%~8%左右,所以口感特別柔嫩。

我為上海的米食主題餐廳"嗑米"設計產品的時候就在部分主力產品上採用"低溫慢煮"技術,例如"和牛肋排湯飯"裡的和牛肋排就經過24小時低溫慢煮處理,切片之後呈現粉紅色,達到非常漂亮的5成熟標準,鮮嫩美味幾乎無可挑剔。

“低溫慢煮”瞭解一下?

"精燉土雞湯飯"也採用低溫慢煮方式來烹調湯裡的散養土雞(吊湯用的老母雞在吊完湯之後已經撈掉),來呈現土雞的鮮美與滑嫩質感。

“低溫慢煮”瞭解一下?

北京年輕一輩名廚劉鑫兄告訴我低溫慢煮特別適合烹調纖維粗,質地顯得柴的肉類,我試了一下,果然所言不虛。看起來"低溫慢煮"結合傳統烹調,除了單純的烹調之外,在食材預處理、半成品製作、節約烹調時間甚至品控上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