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煙畫上的“新女性”

導讀:民國女性,從釋放天乳到露透為尚;從穿上旗袍到一身曲線;從剪髮齊眉到燙頭之風。這不僅直面呈現出了民國女性形象的變化過程,更側面描繪出社會掙脫傳統禮制枷鎖的過程…

民國煙畫上的“新女性”

民國女性,從釋放天乳到露透為尚;從穿上旗袍到一身曲線;從剪髮齊眉到燙頭之風。這不僅直面呈現出了民國女性形象的變化過程,更側面描繪出社會掙脫傳統禮制枷鎖的過程。

香菸畫片,俗稱“洋畫兒”、“公仔紙”,涉及題材廣泛,被喻為“百科全書”。在孫中山大元帥府展出的一張民國美女香菸畫片印樣(含畫樣10張),畫面傳遞的符號特徵有四:一是身著旗袍,展現婀娜身姿;二是著吊帶裙和運動型洋裝,體現一定程度的裸露;三是燙短髮,盡顯嫵媚洋氣;四是展現了女性廣泛的愛好,有運動、音樂、閱讀。

這張民國煙畫印樣所呈現的女性形象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因為在民國之前的幾千年裡,中國婦女受封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的束縛,被壓在社會最底層,囿於“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纏足”、“束胸”等藩籬。時逢洋風漸入,民國婦女在一系列的女權運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在形象、審美、情趣上都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而孫中山大元帥府展出的印樣,不僅活靈活現的展示了民國“新女性”的形象,更暗寓著時代變化的本源。

從釋放天乳到露透為尚

從宋代倡導陳朱理學開始直至鴉片戰爭,社會對婦女的控制逐步加強。“衣衫蔽體、束胸纏足”貼切地描繪了封建時代的婦女形象。在明代便有節婦馬氏為保禮節、乳瘍不醫、雖死尤榮的典故。

上世紀20年代初,西方的“乳房崇拜”漂洋而來,豐富了國內女性的認知。1924年在上海展開了一場女性解放運動,一些新潮女子開始放胸,這在當年被稱為是“天乳運動”。不過在當時風氣未開的中國,這一非禮教化的“天乳運動”不太能夠被大眾接受。

1927年3月,在國民政府組織的20多萬軍民聲勢浩大的遊行中,名妓金雅玉等人赤身裸體,揮舞著彩旗,高呼著“中國婦女解放萬歲”等口號,衝進了遊行隊伍。這場原本普通的遊行因此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含義。同年7月,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委員會第33次會議,通過代理民政廳長朱家驊提議的禁止女子束胸案。隨後,解放乳房運動蔓延全國。

1930年,民國內務總長朱桂莘之女洪筠,穿著西式泳裝在北戴河游泳,令輿論譁然。緊接著,胡蝶、白楊等影星們也開始走向了風口浪尖,她們一個個穿上泳裝,走進泳池,在陽光下展示自己健美的身軀。那時的招貼畫、月份牌,出現了半裸美人,薄紗、吊帶、裸露、豐腴性感成為上世紀30年代的時尚元素。那時的上海灘,風氣開放,連茅盾也在《子夜》中一針見血:

“一位半裸體的只穿著亮紗坎肩,連肌膚都看得分明的時裝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隻白腿,簡直好像沒有穿褲子……雖則尚在五月,卻因今天驟然悶熱,二小姐已經完全是夏裝;淡藍色的薄紗緊裹著她壯健的身體,一對豐滿的乳房很顯明地突出來,袖口縮在臂彎以上,露出雪白的半隻臂膀”。

從穿上旗袍到一身曲線

“旗袍”本意為旗女之袍,一種長而直的袍子,體寬大、腰平直、衣長至足。旗袍在上世紀20年代初開始普及,到30年代則已經盛行。

為什麼民國女性會在這個時候選擇旗袍,目前最多的解釋是與女權有關,既然男子穿袍,追求平等進步的女子也選擇穿袍,似乎袍服作為符號被賦予了與男子平起平坐的意義。這種說辭在張愛玲的《更衣記》裡可能得到了一點印證:

“五族共和以後,全國女子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文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隨著30年代初“天乳運動”全國範圍的推行,越為越多的婦女穿上了胸式內衣,大膽的展現女性的身體,崇尚曲線之美。此時,老式旗袍已經不能適應女性更為立體的曲線,從而開始了改良的階段。腰身修小,下襬收攏,開始流行短旗袍,整體造型緊窄合體,腰部有了明顯的曲線。1932年以後,衣袖漸短,旗袍總體趨長,長至腳踝,下襬開衩並衩高過膝甚至及臀。而後旗袍的變化主要集中的領子的高低、裝飾的繁簡,旗袍的長度,開衩的高度。

作為最早一批戴“義乳”的民國大腕影星阮玲玉,身著旗袍,圓潤胸乳與旗袍的曲線結合得近乎完美,這種風情萬種成為當時的時尚。而旗袍被列為1929年民國新服制中女性禮服,成為民國最重要的時裝,扮演了民國時尚大戲中的主角。革於傳統的旗袍,見證了清末至民國的婦女意識的發展。

從剪髮齊眉到燙頭之風

晚清中國成年女子的髮式仍以盤髻為主,中國女子剪髮始於民初,然而,風靡一時後很快寢息。辛亥時期女權運動揚起“共和”、“自由”、“平等”的旗幟反擊禁止女子剪髮的言論,顯然也是女性群體

權力意識高漲的表現。

1903年,金天翮在《女界鍾》中提出女子剪髮,被喻為呼籲近代中國女子剪髮的“第一聲。”1912年4月,湖南衡粹女校學生周永琪自斷其發並倡設女子剪髮會,被當地民政司長劉人熙以“女子剪髮之制,實中外古今之所無”,“將來必至釀成一種不女不男不中不西之怪狀,不獨女界前途之憂,實民國風俗之憂”為由取締。

然而,到20年代後期,女子剪髮越來越不是鮮見的現象了,從讀書女生到大家閨秀,紛紛剪卻長辮髮髻。

30年代,國外婦女的燙髮經沿海幾個通商口岸傳入國內,一時間,人們的髮式妝飾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尤其是在名媛、交際花等摩登女郎。作為國內的時尚之都,上海1923年就引入燙髮,那時燙髮女郎的形象已經席捲各種日曆、煙畫、戶外招牌等等。

不僅僅在上海,燙髮在南京、北京、山東、四川等地婦女中流行。在《成都竹枝詞》中有對成都婦女燙髮的描寫:“踏遍春熙路幾條,蓮船飛動似推橈”;“短髮蓬蓬不著釵,身披毛帕逛通街”。

在那個時代,在上流社會里,旗袍就是美、燙髮就是美,性感妖嬈就是美。女性普遍獲得教育權,開闊了視野,她們像西方的女性一樣裸露著雙腿,旅行、游泳、騎馬、射箭、打高爾夫。不同程度的洗去被“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傳統婦女形象,走向了新生活。

當然,那時的很多生活時尚態度是名妓們率先演繹出來的,併成為社會的風向標,她們的時代形象也被定格在廣告牌、月曆牌和香菸畫片上,也成就了孫中山大元帥府的民國煙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