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在寫軟文文章或長文案,加入一些相關故事會更具有有說服力。比如寫農產品的軟文,很多人寫果農的故事等等。文案的故事寫得是否打動用戶,對最終的轉化率有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能提高文案轉化率的故事,你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比如看到下面有關褚橙故事的兩種寫法,看看哪種更打動你購買?(故事有點長)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不難看出,顯然第二個故事更能打動人(今天剛好抽樣問了幾個人,大部分人都是選了第二個)。

為什麼呢?

可能有人會說,可能是語言優美和有文采更能打動人吧。但似乎第一個故事的語言更優美——“遠近聞名”、“津津樂道”等。所以語言優美和有文采並不是讓故事更打動人的重要因素。

其實,大部分打動人的文案故事符合了這5個重要原則:

1.主題聚焦

2.衝突轉折

3.情感訴求

4.具象描述

5.符合認知

先用上面5個原則簡單分析一下前面的第二個故事(橙色與紅色字體為分析部分):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如果你留心就發現,大部分能打動人的文案故事基本都包含著這5個重要原則。下面來詳細和你說說。

1.主題聚焦

聚焦一個核心主題,文案故事中不必要的信息儘量去掉。

比如文章前面的故事就主要聚焦在“好的褚橙是如何種出來”的主題進行描述。當然,褚橙這個產品在這過程肯定還有很多其他信息,比如對品種的篩選問題、銷售遇到的問題,甚至管理和資金中的問題等等,但這些都是不符合主題的信息,去掉不相關信息更能突出核心主題。

又比如,你要體現某款茶莊的茶葉“為什麼比其他的好”這個主題,文案故事的信息就需聚焦這個主題展開。

我們的茶葉來自X鎮的X村X山。X鎮X村是個古老的鄉鎮,清代曾設縣於此,民間有“茶不到X村不香”的說法,很多文人大師都喜歡喝產自這裡的茶。我們的茶莊就設在這裡。

這裡山上茶葉都有比較好的香氣,幹茶可以直接聞出來,這就是好茶和普通茶的最大區別。採摘茶葉時,這裡的茶農需要4點半起床,這個時候恐怕很多人還在夢鄉吧。在清晨雨露還未完全乾盡時採摘的茶葉,特製出來後再用山上的泉水泡製,一股濃濃的茶香迎鼻飄來……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從產地優勢和採摘過程等出發,體現出“該茶莊為什麼更好”的主題。(這是我假設一款茶葉而臨時寫的一段文案,僅作參考。)

因此,文案故事的信息點儘量聚焦你所要表達的主題。用十句話講十件事,不如十句話說一件事更好,打動效果更佳。因為在同一時間,人腦對簡單聚焦的信息更有印象。

2.衝突轉折

為什麼很多電影電視劇和小說故事能夠如此吸引人?電視劇和節目總是讓人有想繼續看下去的期待感,看完一集又一集,甚至導致吃飯的時間都忘了…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劇情具有衝突轉折的原則。很多好的故事不會平平淡淡地展示,而是有各種人物事件的衝突和情節的轉折。因為這樣更能調動人的好奇心,產生主動看下去的慾望。

比如前段時間刷屏大部分90後朋友圈的《創造101》裡的王菊,從快要被淘汰的邊緣到後來逆襲重新回到舞臺,這過程就有衝突轉折的原則。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同樣,很多打動人的文案故事也具有了衝突轉折的原則。比如文章開頭的褚橙故事,從“種植橙子時缺水到最後克服重重困難建立管道”,這都是具有衝突轉折的原則。

因此,想要你的文案故事更打動人,需要具有衝突轉折的原則,激起用戶看下去的慾望。

3.情感訴求

文案故事含有有情感訴求等因素,讓消費者看了容易產生共鳴或者認為對自己有利,這是決定消費者做出購買行動不可或缺的原則。

(1)共鳴

這個故事是否讓消費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情感上的共鳴,能促進人對某件事的認可,從而更容易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比如前面的褚橙故事,“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種出口感更適合中國人,並且在品質上不差於國外的橙子呢?”——激起國內消費者對“中國產品也不差”的情感共鳴。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再如之前刷屏廣告“番茄炒蛋”的故事,很多人看了十分感動。因為這個故事引起了“父母默默為子女付出”等情感的共鳴。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2)利益

這個產品對我有什麼好?這是激起消費者購買慾望的另一重要原則。因此,你文案裡的故事也需要體現這一點。

比如你在講一款音頻付費產品的用戶體驗故事,兩種說法:

A.小林喜歡用這款聽書產品,因為他說這款產品具有便捷性使用的原則。

B.小林喜歡每天上下班的車上就打開這款app聽書,這樣不但能保證每天的學習時間,還不用像過去那樣帶著厚厚的一本書出門。

哪個說法更能打動你?

以上兩種說法雖然都是描述這款產品“讓學習很方便”的原則,但是A只是對產品原則進行陳列,而B說法從對用戶利益的角度描述——“不用帶厚厚的書也能學習”(幫你減少麻煩),這樣顯然更能打動大部分用戶。

所以,你的故事裡需要讓人看了有共鳴、有利益,這樣更能打動人。

4.具象描述

故事太抽象,讓人難以明白,自然會減少看下去的動力。相反,如果故事用具體形象化的描述,更能調動人的認知和打動用戶的消費慾望。

具象描述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形象類比

故事裡涉及一些抽象化的東西時,利用目標用戶熟知的食物進行類比,更容易打動人。

比如,“這個充電寶只有9.2釐米長和直徑2釐米那麼小”,就不如說“小如口紅”。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2)細節描述

很多印象深刻的故事,很大部分都是因為詳細地講了某個細節。

如很多煽情且被人瘋傳的創業故事,經常說“在深夜裡的某個寂靜的街角處,我獨自一人用右手輕輕地抹去眼角的淚水……”。這些都是用具象描述的方式。

5.符合認知

符合認知就是文案故事裡的描述需要符合目標用戶的認知事實

因為文案裡的故事與小說等故事不一樣,文案需要讓用戶相信你說的話,才可能打動用戶購買你的產品。

比如有次我看到朋友使用的紙巾顏色都是淡黃色的,我問他是不是這種紙巾質量很差?他突然跳起來說:“這是天然竹子做成的紙巾,肯定是淡黃色的呀。而且這種紙巾比普通紙巾貴3倍價格呢!”我聽了,好像挺有道理的。

我後來查了下這個產品,文案故事的描述說是用某地某竹林的天然竹子加工而成,所以抽紙的顏色出現淡黃色是一種正常現象。具體是不是真的是天然竹子加工而成,這個說法有待考究。但是這個“天然竹子”和“淡黃色”符合了我們的認知事實。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很多文案的故事過於誇張或者違背日常事實,就會讓用戶產生懷疑等信任顧慮,更不用說讓用戶購買你的產品了

。比如你說某人吃了你家的減肥藥,兩天就減了十斤。這樣的故事,即使你說採用了美國某高尖技術,但難免還會讓人產生懷疑。因為不符合我們的認知事實。如果你說七天減了10斤,可能會有部分人相信。

所以,文案故事需要符合目標用戶的認知事實,打消用戶可能產生的信任顧慮,才能更好地打動用戶進行購買。

總結

寫文案軟文,加入故事式的描述能夠增強文案的說服力,但是你的文案故事能夠打動你的用戶嗎?

如果沒有,那就看看是不是缺少了以下五點:

用上這5個原則,沒有文采也能寫出讓人想下單的文案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