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一个人断不了根的回味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汪曾祺:人这一辈子,难得从容一回啊

千秋一净裘盛戎。

遗像宛然沐清风。

虎啸龙吟余事耳,

难能最是得从容。

裘盛戎幼年失学,文化不高,但是对艺术有特殊的秉赋。他的艺术感极好,对剧情、人物理解极深,反应极快,而且表现得非常准确。导演有什么要求,一点就破,和编剧、导演很默契。导过他的戏的导演都说:给盛戎导戏,很省事,不用“阐述、…‘启发”这一套,几句话就行了。

《杜鹃山》(老本)有一场“打长工”,雷刚认为长工和地主是一回事,把长工打了,事后看到长工身上的伤痕,非常后悔。有这样两句唱:

他遍体伤痕都是豪绅罪证,

我怎能在他的旧伤痕上再加新伤痕!

唱腔是流水。练唱的时候我在旁边,说:“老兄,你不能就这样‘数’过去,得有个过程,得真看到伤痕,心里悔恨。”盛戎想了想说:“我再来来。”其实也很简单,他把“旧伤痕上”唱“散了”,加了一个单音的弹拨乐小垫头,然后再回到原尺寸。这样,眼里、心里就都充满仇恨。在场听唱的,齐声说:“好!就是这样!”《杜鹃山》有一稿有一场“烤番薯”。毒蛇胆在山下杀人放火,残害乡亲,雷刚受军纪约束,一时不能下山拯救百姓,心如火焚,按捺不住。

山上断粮,只能每人发一个番薯当饭。番薯在火里烤出了香味,勾起雷刚想起乡亲们多年对他的好处:

一块番薯掰两半,

曾受深恩三十年……

盛戎把两句压低了音量,唱得很“虚”,表现出雷刚对乡亲们的思念,既深且远。

盛戎善于运用音色、体形的变化塑造不同的人物。

他演的铫期端肃威重,俨然是一位坐镇一方的开国老臣。

一位王爷。他演的周处(《除三害》),把开氅往肩上一搭,倚里歪斜地就下了场了,完全是一个痞子,一个天桥耍胳臂的“杂不地”。一一这种不从程式而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的方法在花脸里很少见。

盛戎的身体条件不太好,不像“十全大面”金少山那样的魁梧。他比较瘦,但是也有他的优越条件:肩宽,腰细,扮戏很“受装。”他扮出来的《盗御马》的窦尔墩,箭衣板平。这样的箭衣装当得起北京人爱说的一个字:帅。

裘派装是很讲究的。盛戎有一件平金白蟒,全用金线,绣的是一条整龙。这件一条龙的平金绣蟒真是美极了,——当然也得看是什么人穿。补自己的缺陷。他一般不演曹操,因为曹操的盔头压得低'更显得演员脸小。盛戎勾脸的特点是干净,细致,每一笔都有起落,有交待。铫期的眉子是略有深浅的,不是简单两个圆形的黑点子。包拯两颊揉红,恰到好处,不像有些唱花脸的演员把脸画成了两个大海茄子。即便是窦尔墩的花三块瓦,也是清清楚楚,一笔是一笔,不让人有“乱七八糟”之感。他弥补脸形的诀窍是以神带形,首先要表现出人物的品格气质,这样本来是一般化的脸谱就有了不一般的表情。他演的铫期,透过眼窝还能充分表现出眼神,并且眼神的内涵很丰富。

盛戎的戏也有节奏较快的,如《盗御马》,但是快而不乱。一般人物都演得很从容,不火暴,不论是什么性格,都有一种发自于中的儒雅,即一般常说的“书卷气”。这就提高了人物品格,增加了人物的深度。花脸而有书卷气'此裘派之所以为裘派,这是寻常花脸所达不到的。

盛戎不大爱活动。他常出来遛个小弯,从西河沿到虎坊桥,脚步较慢,不慌不忙,潇潇洒洒,比许多知识分子术的赏鉴是相关的。。

除了看看报,给儿子拉胡琴吊嗓子,教徒弟,作身段示范,大部分时间盘膝坐在床上一个人捉摸戏。晚年特别重视气口。他说:花脸一句唱得用多少气?年轻时盔凭火力壮,现在上了岁数,得在气口上下功夫。他精研气口,深有心得。比如《智取威虎山》李勇奇唱的“扫平那威虎山我一马当先”,一般花脸都唱成“一马——当先”,盛戎说,叫我,我唱成这样:“我一马当——先”,“当”字唱雀上面,和“一马当”一口气,然后换气,再单独唱“先”,这样“先”字气才显足。他很欣赏《智取威虎山》“同志们语重心长”的“长”字唱断,不拖泥带水。他是唱花脸的,但对程派兴趣很大,认为花脸运腔,可以参考。t

盛戎在台上,在平常生活里,都从容不迫,他走得可是过于匆匆了。他去世时才五十六岁,活到今天,也只是八十岁,本来可以留下更多的东西,现在只搜集到不多的图片,可供后人凝眸怀想,是可悲也。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日。

“大师话人生”丛书

宣传语:大师经典,照亮人生/ 精选民国至今八位大师杰作,再现大师醍醐灌顶的人生真谛和处世哲学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

定价:48.00元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开本:32开 精装

★大师经典,照亮人生!再现大师醍醐灌顶的人生真谛和处世哲学!

★汪曾祺是我们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剧作家,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多部作品时常在畅销榜上。他天真可爱,纯朴真挚的文风和幽默的生活化随笔,能让人静心,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精选民国至今八位大师杰作,他们均是现当代著名文化大师和学者,有关他们对人生事业的主张,为人与处世,读书与交友,艺术与爱好等方面,回归价值阅读。本书是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与人生从容的散文。

★在迷茫、浮躁的当下,推出“大师话人生”的哲理经典系列图书,有利于读者认清自我,融入社会,提振精神,这些佳作是现代人一济安享心灵的良药。

内容简介: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所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