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滅國之戰, 爲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東漢末年經過長達幾十年的兼併戰爭,魏蜀吳三強鼎立的局面越來越明顯。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國;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為吳。三國之中,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經過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實力最弱。

同樣是滅國之戰, 為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司馬懿司馬昭劇照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大權,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三人十幾年的經營,曹魏實力越來越強,反觀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矢志北伐,卻使得蜀漢國力日益疲弱。於是司馬昭於公元263年以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亡了蜀國。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幾個月後滅亡了吳國。

相比較三家歸晉的滅蜀和滅吳之戰,會發現同樣是亡國,蜀國的抵抗比吳國要激烈很多,蜀國滅亡後,算上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意圖復國的時間,支撐的時間也比吳國多,死難的大將也比吳國要多,何以如此?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同樣是滅國之戰, 為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滅蜀之戰

第一,蜀國長期和曹魏在漢中和雍涼之地爭鬥,保持著較高的軍備水平,反觀吳國,吳晉邊界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中間幾乎都沒有發生什麼大戰,吳國上下麻痺心理嚴重,又仗著有長江天險,所以長期荒於戰備,防務鬆弛。

同樣是滅國之戰, 為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鍾會劇照

第二,吳蜀兩國地形不同,蜀地本就多山,而且小道眾多,易守難攻,如果不是鄧艾奇兵走陰平小道突襲江油,曹魏滅蜀之戰絕不會那麼快就結束。吳國不同,只要晉國突破長江防線,順流而下,幾乎是毫無阻礙。

同樣是滅國之戰, 為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陸抗圖片

第三,司馬昭伐蜀國時,那時時間還比較早,包括姜維廖化一幫老將,以及張飛後代比如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這一批人還在,而且他們長期和曹魏作戰經驗豐富;吳國不同,自陸抗死後,吳國已無能征善戰的名將,而此時司馬炎手下還有一批比如王濬,杜預在內的名將,兩下一對比,高下立判。

同樣是滅國之戰, 為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姜維劇照

第四,吳國內耗嚴重,末主孫皓又是殘暴不仁,使得人心盡失,軍心渙散,吳國上下都巴不得早點結束孫皓的統治,即使是歸於晉國統治也總比孫皓好,所以當晉軍突破長江防線揮師建業的時候,吳軍不戰而降,士卒大都逃亡,有些甚至是未等晉軍逼近,便主動交出符節印信,或者看到晉軍旗幟就望風而降的。蜀國則不同,雖然也有內耗,但是姜維在軍事上還是能做主,所以蜀國是一路抵抗,姜維本打算退到劍閣和曹魏決戰,卻被鄧艾繞道而過,否則蜀國哪有那麼快亡國。

同樣是滅國之戰, 為何蜀國的抵抗遠比吳國激烈? 原因並不複雜

滅吳之戰

第五,天下大勢如此:司馬昭伐蜀前一年,姜維還在北伐,當時統一趨勢並未明顯,只是因為蜀國國力因為諸葛亮和姜維先後十幾次北伐才使得國力耗盡,在姜維看來,給他足夠的時間他還能北伐中原,根本就沒想到這麼快就被亡國;到了滅吳的時候,司馬炎為此準備了相當長的時間,可以說當時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綜上所述,司馬昭伐蜀的時候,蜀國不想亡國所以抵抗激烈;司馬炎滅吳的時候,吳國上下對統一併不牴觸,甚至還想要統一,所以望風而降,遇到的抵抗不同也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