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馬上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七週年,回顧這近百年的歷史,幾多風雨,幾多坎坷,而這其中最驚心動魄,也最波瀾壯闊的,莫過於兩萬五千里長徵。長征不僅是中國革命中的壯麗史詩,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不朽篇章。

毛主席作為長征的親歷者和指揮者,在經歷了一系列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之後,以飽滿的革命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熱情,多次提筆揮毫,以詩歌的形式來記述這一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今天,作為七一獻禮,我們把毛主席的長征詩詞按照時間順序展現給大家,讓我們共同追憶那段激情燃燒的血色歲月。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一】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這三首小令作於1934年到1935年間,

描寫的是長征路上所遭遇的崇山峻嶺,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盡顯山之體勢、風骨,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

山之高,山之險,山之堅,都對紅軍構成了重重挑戰,但是當紅軍越過它們之後,它們反而成為了紅軍的大無畏英雄主義氣概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的襯托。所有不能將你打倒的,都將使你更加強大。山,曾經是那樣的高聳,最後卻成為了矗立於天地之間的英雄豐碑的雄偉底座。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二】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這首詞寫於1935年2月。婁山關距離遵義城約60公里,是貴州進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勢極為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婁山關一役關係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紅軍經過一番激戰,艱難奪取了勝利。隨後,毛主席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慨然而作,寫下了這首詞。

該詞以景入情,情景交融,慷慨悲烈,雄沉壯闊,體現了一代偉大領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指揮若定的宏大氣魄,被譽為毛澤東詩詞的扛鼎之作。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三】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1935年9月下旬,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曙光在前,勝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這首七言律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史詩中的史詩”。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四】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這首詞寫於1935年,與《七律·長征》的創作時間十分接近,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有感而作。

該詞氣勢磅礴,壯觀雄渾,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既有現實的巍峨崑崙的真實描寫,又有浪漫主義的“飛起玉龍三百萬”豐富想象和極度誇張,並賦予深刻的象徵意義。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藉助崑崙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達了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建設新社會的遠大理想。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五】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長征勝利在望,詩人豪情滿懷,心潮激盪,迎來了一個創作的高峰期。

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後,長驅直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與長征路上前途未卜時流露出的凝重悲壯不同,長征行將結束時,詩人強烈預感到革命終將勝利,因此在詩詞中更多體現出一種改天換地的革命主義豪情。

【六】 結語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七一獻禮:長征路上的不朽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