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好中蜂的三原則

自從創辦了中華蜜蜂養殖學習網,很多新手問我:老師,我是新手,請不要吝嗇的教教我怎麼養好蜂。聽到這樣的話,其實我是很高興也很樂意教的,可惜養蜂沒有速成法,也不是一句話或兩句話能教會大家的,因為它涉及的知識面太廣。只有靠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摸索,再加上時間慢慢沉澱總結的結果。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再把別人傳授的知識結合實際,這樣離你養好蜂的道路就不遙遠了。現就把我多年養蜂經驗和對蜜蜂生理習性的瞭解,總結出三大原則供大家學習,如有不正確的地方望大家踴躍批評和糾正:

養好中蜂的三原則

一原則:“如果不懂得蜂脾相稱,就不要再學養蜂了”。要養好蜂就要切切實實、認認真真地做到“蜂脾相稱”。什麼是蜂脾相稱?蜂脾相稱就是指在1張巢脾上,兩面都趴滿工蜂,一個緊挨一個。一整張箱巢脾上,蜂脾相稱時大約有3 000只工蜂。但是,很多初學者心情都很急,巴不得蜂群很快發展,於是在蜂脾關係上,常常處理得不恰當,往往是脾多於蜂,脾面上蜜蜂稀稀拉拉,護不住整張巢脾,蜂脾不相稱。發現脾多於蜂是許多初學者的通,脾多於蜂,蜂群內保溫不好,尤其是越冬後的春繁前中期危害更大。早春晝夜溫差大,寒潮頻繁,氣溫忽高忽低。天晴氣溫高,受到外界蜜粉源的刺激,蜂王產卵多,蜂群子圈大。但一旦寒潮降臨,蜂群受冷縮團,就會使子圈外圍受凍,幼蟲捱餓、發病(中蜂囊狀幼蟲病、爛子病)、死亡。新老蜂接替不上,造成群勢下降,發生春衰。因此,在早春開始包裝繁蜂時,不但要蜂脾相稱,而且還要通過縮減巢脾,扣緊蜂數,使蜂多於脾。等新老蜂交替完畢之後,蜂群發展迅速,此時再過渡到蜂脾相稱。

養好中蜂的三原則

二原則:堅持“蜜足、王新、群強、無病”,這是養好中蜂的八字真經。要養好蜂繞不開這8個字來進行。

養好中蜂的三原則

1、蜜和花粉是蜂群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提前培育大量適齡的採集蜂(即8~37日齡的工蜂),培育和維持強群,都必須在蜜粉充足的條件下,才能實現。蜜蜂蜜蜂,有蜜才有蜂。平時儘量利用外界的蜜粉源,外界缺蜜時及時補飼。即使在大流蜜期,取蜜時也不能將巢內的蜂蜜一掃而光,而要適當留點餘蜜給蜂群,以備天氣變化、蜂群不能外出採蜜時取用。有句話說得好“兔子要窮養,蜜蜂要富養”,正好驗證了這句話話,中蜂尤其怕“窮”,巢內蜜粉不足,甚至缺蜜缺粉,不但培育不了強群,甚至還會導致蜂群死亡(越冬期死亡常因缺蜜造成)或飛逃。

養好中蜂的三原則

2、養好蜂王,一群蜂發展快慢、群勢強弱,產量高低,與蜂王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民間有養蜂就是養王之說。老王產卵力弱,新王產卵力強,所以中蜂要求一年至少要換一次蜂王。換王最有利的時機是在春季。夏季有大蜜源的地區也可以換王。

養好中蜂的三原則

3、群強是指養蜂者根據當地可以取蜜的主要蜜源,採取多種技術措施,如提前獎勵飼餵,組織雙王繁殖,蜂群間調脾補脾,控制“分蜂熱”等,組織起強大的採蜜群(至少6框),這樣在大流蜜期才有大量勞動力———適齡採集蜂(8~37日齡的工蜂)外出突擊採蜜,奪取高產。

三原則:即“先要養得住,然後養得好,再求養得多”,這是養蜂者必須經歷的3個階段。初學者可以首先通過飼養3~5群甚至十來群蜂,練練手腳,熟悉中蜂的習性,掌握養蜂的基本操作技能,開始時切忌貪多圖快,否則欲速則不達。這就好比人一樣,連走路都還走不穩當,你再喊他學跑,一定會摔跤。開始學養蜂,蜂群不死不逃無病,能安心定居,說明養蜂者能養得住,算是過了第一關。如果蜂群不但不死不逃不病,養蜂者還能把握住季節,把蜂群及時在流蜜期前養強養壯、採蜜,說明過了第二關,這時就可以根據當地的蜜源條件、自身的學習領悟能力、經濟實力、管理能力,擴大規模飼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