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西:種在石旮旯里的「搖錢樹」

貴州黔西:種在石旮旯裡的“搖錢樹”

貴州省黔西縣素樸鎮馬路河畔的半山腰上,黃珍珍的李子掛滿枝頭,村民卞老漢和老伴一邊採摘李子、一邊叮囑採摘的遊客要小心,不要折斷嫁接的李子條。當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節,今年卞老漢家10餘畝早、中季李子預計可採摘10000餘斤李子,按每斤2元的批發價,收入可達2萬餘元。他家除了種植李子外,還種有豔紅桃和金錢橘,一年純收入最少有4萬元。卞老漢名叫卞元志,家住素樸鎮馬路村江河二組,60多歲的他,是馬路村第一個發展經果林種植的帶頭人,目前已經近30餘年。每年水果成熟的季節,都會吸引大批客商前來收購、遊客前來採摘。

貴州黔西:種在石旮旯裡的“搖錢樹”

“我家能種這麼多果樹,要感謝馬路村黨支部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幫助。”卞元志回憶,1993年以前,他家一直靠種玉米和馬鈴薯維持生計,生活越過越困難,一旦遇著自然災害,還不夠維持一年的生活。1991年春天,他到遵義親戚家做客時,看見親戚家院子裡擺放著許多桃樹苗,於是就給親戚要了10來顆,種在家後面的半坡上,第二年桃樹就結了幾個果子,果子個大、肉厚、脆甜,看著這些外觀好看又好吃的桃子,他又跑去貴陽買了400多棵桃樹苗種下。1993年,大部分桃樹掛了果,當時採摘了2000多斤,賣了400多元,桃樹初見成效。1994年,桃子大豐收,產量達到6000斤左右,老卞又高興又著急,這一年可把他家老兩口累壞了。

貴州黔西:種在石旮旯裡的“搖錢樹”

“那時村裡到鎮上路不通,唯一出村寨的路是通過翻越村後面的兩座大山才能到集鎮上,一個壯勞力都要走三個小時,剛開始時僅靠人背馬馱到鎮上,賣2角錢一斤,一週趕一場,一場只能賣1000斤左右。”卞元志說,“眼看桃子已經全部成熟,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村老支書聽說我家情況後,就四處託人尋找銷路,當聽說有貴陽客商在河對面的六廣鎮以單價5角一斤收購桃子後,他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我,但是路途太遠,一天一個來回都要近7個小時,我家一天也只能賣一次。為了不讓桃子爛在樹上,老支書就發動村裡有馬的黨員和群眾幫助將桃子馱到六廣河去賣,兩三天時間就全部賣完了,那一年我家桃子賣2000多元。從那次開始,有了村黨支部作為後盾,我對發展經果林種植信心倍增。”

貴州黔西:種在石旮旯裡的“搖錢樹”

石漠化嚴重、交通閉塞,一直制約著馬路村的經濟發展,要想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先修路,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在幫助卞元志家賣桃的啟示下,馬路村村支兩委意識到發展交通不能再用“等靠要”的思想來解決,後來通過召開黨員大會、群眾大會,發動全村的黨員群眾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積極參與修路。2005年,一條長12公里通過開山劈石的盤山石沙公路在馬路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部修通。2012年藉助縣裡打造旅遊路線項目的支撐下,全段鋪設成了瀝青路。交通運輸方便以後,馬路村發展經果林的村民越來越多,逐漸取代了傳統種植業,由開始單一種植桃樹發展種植了金錢橘和清脆李。

貴州黔西:種在石旮旯裡的“搖錢樹”

“馬路村海拔低,氣候溫和,水果在生長期間,陽光充足,病蟲較輕,含糖量高,無論是桃子還是清脆李,果子皮薄、肉厚、核小,味到純正,金錢橘甜如蜜,很受喜愛。我們村的水果從來不拖出去賣,都是客商開車來拖,遊客自己來採摘。”馬路村村主任胡昌榮自豪的說,“現在,我們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樹,這些果樹成為了村民們的“搖錢樹”,很多果農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有的種植大戶還達7至8萬元。”

如今,馬路村種植的經果林已達到2000餘畝,主要種植金錢橘1500餘畝、李子400餘畝和豔紅桃50餘畝,年產量達到600餘萬斤,預計今年產值將超過1200多萬元,單經果林收入,農民人均就達7000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