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种在石旮旯里的“摇钱树”

贵州黔西:种在石旮旯里的“摇钱树”

贵州省黔西县素朴镇马路河畔的半山腰上,黄珍珍的李子挂满枝头,村民卞老汉和老伴一边采摘李子、一边叮嘱采摘的游客要小心,不要折断嫁接的李子条。当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今年卞老汉家10余亩早、中季李子预计可采摘10000余斤李子,按每斤2元的批发价,收入可达2万余元。他家除了种植李子外,还种有艳红桃和金钱橘,一年纯收入最少有4万元。卞老汉名叫卞元志,家住素朴镇马路村江河二组,60多岁的他,是马路村第一个发展经果林种植的带头人,目前已经近30余年。每年水果成熟的季节,都会吸引大批客商前来收购、游客前来采摘。

贵州黔西:种在石旮旯里的“摇钱树”

“我家能种这么多果树,要感谢马路村党支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卞元志回忆,1993年以前,他家一直靠种玉米和马铃薯维持生计,生活越过越困难,一旦遇着自然灾害,还不够维持一年的生活。1991年春天,他到遵义亲戚家做客时,看见亲戚家院子里摆放着许多桃树苗,于是就给亲戚要了10来颗,种在家后面的半坡上,第二年桃树就结了几个果子,果子个大、肉厚、脆甜,看着这些外观好看又好吃的桃子,他又跑去贵阳买了400多棵桃树苗种下。1993年,大部分桃树挂了果,当时采摘了2000多斤,卖了400多元,桃树初见成效。1994年,桃子大丰收,产量达到6000斤左右,老卞又高兴又着急,这一年可把他家老两口累坏了。

贵州黔西:种在石旮旯里的“摇钱树”

“那时村里到镇上路不通,唯一出村寨的路是通过翻越村后面的两座大山才能到集镇上,一个壮劳力都要走三个小时,刚开始时仅靠人背马驮到镇上,卖2角钱一斤,一周赶一场,一场只能卖1000斤左右。”卞元志说,“眼看桃子已经全部成熟,正一筹莫展的时候,村老支书听说我家情况后,就四处托人寻找销路,当听说有贵阳客商在河对面的六广镇以单价5角一斤收购桃子后,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我,但是路途太远,一天一个来回都要近7个小时,我家一天也只能卖一次。为了不让桃子烂在树上,老支书就发动村里有马的党员和群众帮助将桃子驮到六广河去卖,两三天时间就全部卖完了,那一年我家桃子卖2000多元。从那次开始,有了村党支部作为后盾,我对发展经果林种植信心倍增。”

贵州黔西:种在石旮旯里的“摇钱树”

石漠化严重、交通闭塞,一直制约着马路村的经济发展,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修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在帮助卞元志家卖桃的启示下,马路村村支两委意识到发展交通不能再用“等靠要”的思想来解决,后来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发动全村的党员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积极参与修路。2005年,一条长12公里通过开山劈石的盘山石沙公路在马路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部修通。2012年借助县里打造旅游路线项目的支撑下,全段铺设成了沥青路。交通运输方便以后,马路村发展经果林的村民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传统种植业,由开始单一种植桃树发展种植了金钱橘和清脆李。

贵州黔西:种在石旮旯里的“摇钱树”

“马路村海拔低,气候温和,水果在生长期间,阳光充足,病虫较轻,含糖量高,无论是桃子还是清脆李,果子皮薄、肉厚、核小,味到纯正,金钱橘甜如蜜,很受喜爱。我们村的水果从来不拖出去卖,都是客商开车来拖,游客自己来采摘。”马路村村主任胡昌荣自豪的说,“现在,我们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树,这些果树成为了村民们的“摇钱树”,很多果农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有的种植大户还达7至8万元。”

如今,马路村种植的经果林已达到2000余亩,主要种植金钱橘1500余亩、李子400余亩和艳红桃50余亩,年产量达到600余万斤,预计今年产值将超过1200多万元,单经果林收入,农民人均就达7000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